一、
廣設大學沒什麼錯,錯在浮濫升格;教改沒什麼錯,錯在沒有好好落實。
日前在副總統候選人的辯論會上,王如玄嚴辭批評教改、批評廣設大學,指責這是李遠哲的錯,要陳建仁答覆。陳建仁在會上只為當年(1995年)李遠哲所召集的教改會做些辯護,指出教改會於次年提出報告書後就解散了,教改如何落實,全在教育部手上。
當時及其後幾年(迄2000年)都一直是國民黨執政,教育部如何面對這本報告書?如何執行?有沒有落實?這些才是關鍵。要李遠哲去扛起教改的責任,其實是一場政治鬧劇。2003年李遠哲公開為教改道歉,是因他以高標準要求自己。
由於辯論會停留在責任歸屬,背後似乎隱喻兩黨皆默認廣設大學是錯的,默認教改是錯的。
但「廣設大學」有什麼錯?!教改有什麼錯?!
二、
1994年台灣十八歲的青年,進入四年制大學的機會還不到18%。讓更多的年輕人不必為了擠大學窄門,困頓在補習班年復一年;讓這大學窄門的壓力,不致往下擠迫,扭曲中小學教育,戕害一代代孩子的心智。這樣的訴求有什麼錯?!
廣設大學在當時是民意所趨。根據同年聯合報民調的結果,支持者近八成。教改之前,「大學窄門」是無數學生與家長的夢魘。
只有紓解升學壓力,教育才能回歸正常。廣設大學,是1994年四一〇教育改造運動的主要訴求之一。目的不只在紓解升學壓力,更在釋放學生心智,並藉此提升全民現代知識的水平。
當時四一〇教改的訴求是:台灣應該在五到十年之內,讓青年入大學的機會,從18%提高到美國的54%,甚至達到加拿大的60%。
教育的本質是人才培育,是發展人的心智;不是人力規劃。太早強調競爭,對學生分級分類,會扭曲人格發展,同時也帶有階級壓迫。這是反教育的。另一方面,進高中大學,抑或進技職系統,應依學生個人志向,非由政府強行規劃。
很多人批評教改訴求既要「廣設高中大學」,就是要「消滅」技職學校。這是一大誤解。正好相反,四一〇教改主張進職校,必須是學生興趣所在,而不是因進不了高中。這是人民的教育選擇權。也只有這樣,職校品質才不致浮濫,職校畢業生才會受到社會珍惜。若供過於求,職業尊嚴會遭踐踏。
教改訴求,包含李遠哲召集的教改會報告,更主張把技職融入高中課程,作為選修,讓所有高中的青年都兼備「動手做」的能力。這是全人教育的一環,有助於縫合知識與技職的落差。
如果大學能提供好的教育,讓想進大學的人進大學,去接受現代知識的陶冶,去拓展他們的知識視野,人民的知識水平便會大幅提升。這重要的投資也將回饋於社會,增強未來的國力。
三、
廣設大學不能忽略新設大學的品質。師資若逐年招攬滯留海外的年輕博士回國任教,甚至接受外籍人士申請,中上等的師資可不虞缺乏。全面提高新設大學的品質,不是不可能,但政府必須投資,並審慎處理。這是當時民間教改論壇重要的議題。
那些年我擔心的是:教育部對廣設大學,會便宜行事用一貫升格私校的方式搪塞。早在1991年,我為文並藉「笑罷童年」的影片,分析若大量升格高職或專校為大學,必然降低大學的品質,無法真正紓解升學壓力。
1996年吳京上仼教育部長,果然提出「第二國道」的構想,要大量升格公私立技職專校。四一〇教改聯盟到教育部前抗議,要求好好廣設公立大學,並指出公私立學校不同的定位:「公立學校提供人民就讀的機會,私立學校發展特色。」兩者定位混淆,必定弊端叢生。
以美國這種資本主義最發達的國家來說,大學生有八成就讀公立大學,台灣到2015年的今天仍只三成多。
政府不能逃避籌設公立大學的責任,不能便宜行事,只靠一紙升格的行政命令,便把提供人民就讀機會的責任推給私校。
教改之前,很多私立專校是高職升格的,品質有很大問題,尤其從1970年代起,許多人辦私立高職是為了賺錢,學店處處林立。這樣的高職升格専科,專科升格技術學院,技術學院升格大學,品質必然粗糙;況且私校收費又數倍於公立學校,大量升格後的技術學院及大學如何能吸引年輕人就讀,如何能紓解升學壓力?進這樣的大學,又如何能提升人民現代知識的水平?
第二國道的構想發佈之後,我偕時仼教育立委的王拓去與吳部長陳述利害,可惜吳部長堅持如故。潘朶拉的盒子一經打開,教改便走上不歸路。很多私立專校背後都有民意代表及政府官員在支撐。「第二國道」一經通車,這些升格的技術學院與大學便形成龐大的利益集團,阻斷其後籌設新的、優質公立大學的可能。
四、
往事已矣,今天面對大學浮濫的現實,我們不能只譴責過去。平心而論,能譲我們的青年有大學可去,本身就是好事。大學的平均水準也許降低,但同年齢層的知識水準還是提升了。這究竟是國家之福。
由於大學浮濫,很多人喜歡嘲笑大學生程度太低,一度「大學指定考試十八分都進大學」變成了膾炙人口的笑話。但這有什麼好笑?
作為一個教育者,我看到的是:大學指考十八分,是因在中小學沒有受到好的教育。這是教育者的責任,是國家的責任。教育的目的,不是對孩子筆手劃腳、分級分類,而是讓每一個孩子都得到最好的內在發展。如果我是大學的辦學者,我會努力讓這些程度偏低的學生,在進入我的學校四年之後脱胎換骨,變成一個能思考、有視野的知識青年。這是辦學者與教授者的責任。
1970-72年我曽在密西根一所州立大學教書。這是州立大學,任何一個州民只要中學畢業,就有權利進入州立大學。沒有人會嘲笑學生程度太低。相反的,我們教微積分的教授都被賦以一項任務:即使學生連國中數學的交叉相乘都不會,我們也要在一年之後譲他學會微積分。
事實上,我自己做到了,一些同事也做到了。這是我們拿薪水的教授對社會應盡的義務。作為教育者,我們不能嘲笑學生。
大學浮濫的問題,不在於很多不明事理的人用嘲笑的口吻說「阿貓阿狗都進了大學」,而在於我們提供了什麼樣的大學品質。
未來如何提升大學品質,如何回歸公私校的定位,才是我們要努力的目標。不够水準的私立大學應該回歸巿場機制,但在某些私校退場的同時,我們不應藉此又縮減學生進大學的機會。為了長遠,更要伺機提高公立大學的學生人數比。
批評教改,不要忘了教改之前我們的孩子所受的苦。1974年我去彰中試教,就有一位教過的學生因三次聯考不上而自殺身亡。這不只是一個特例。類似悲慘而令人痛心的現象,在當年時有所聞。
不要美化過去,不要把教改污名化;不要說教改之前,台灣的教育有多好,不要說因為教改,台灣的學生才變得有多苦。這些只是蔑視事實、自欺欺人之談。
今天很多孩子因教改而在一個相對壓力較小,競爭不那麼嚴酷的環境中長大,人變得比較擅於思考,心地變得比較柔軟。與上一個世代不一樣,他們更知道相互欣賞、相互鼓勵。
不論當時教改的進程如何粗糙,教改多少還是釋放了年輕世代的心智。因為他們,台灣社會開始有了內省與反思。他們年輕的手,正一步步在推動社會,讓台灣走向一個前所未有、可以講道理的時代。
本文發表在
1. 商業週刊/教育版:「18分都能進大學」臺大教授黃武雄:你看到的是一場笑話,我看到的卻是那些孩子們的機會 (2015.12.28) [全文發表]
2. 自由評論網/自由共和國:廣設大學的主張沒有錯 (2015.12/28)[精簡版] ; 剪報
※延伸閱讀:
1. 教改中的左與右(全文)
2015年12月29日 星期二
2015年9月12日 星期六
自由的禁果--為若凡的書《做自己.全人》寫序 (2015.09.02)
全文下載
一、
全人是個另類學校,1995年秋創辦,在苗栗內灣。
若凡一度是全人學校的學生,那一年她還是十一、二歲,跟在父親興樑身邊,一個可愛的小女孩。沒想到一下子長大了,碩士論文寫的是全人,她永難忘懷的少女經驗。
興樑是全人的創辦人之一,與創校校長老鬍子、同事許敏瑋共同開闢了這塊桃花源。無論這塊地方發生過什麼紛擾,孕育過多少夢想,它是幾百個曾在那裡探索、迷惘、爭吵、思辨,度過年少歲月的孩子們永遠的鄉愁。
若凡再度出現在我面前時,已是二十多歲的青年女性,思考縝密、真誠熱情,又工作勤奮。地球轉得真快,十幾年忽焉而過。上大學不久,她曾與全人孩子們來看過我。後來聽說她在做全人與自由學校的研究,採訪過許多還在、或已不在全人的學生與教師。然後寫成碩士論文,還找到衛城出版。
見面時我只讀了前面幾章,陪她來訪的,是衛城的瑞琳與晏甄。此前我沒答應要替這本書寫點什麼,但聊過之後我變得猶豫不定。
書的起頭,若凡就以現代作家擅長的舖陳,揭開了她尋訪青春的序幕,穿插在不同的時空,小女孩的若凡與青年若凡交迭出現,場景切換、節奏分明,字裡行間流露出她對童年歲月深深的懷念。好的文學手法瞬間吸引我,譲我一口氣讀了好幾章。
但帶著動感與韻律的故事,一邊也鍵入書中嚴肅的教育主題:完全自由的青少年教育如何可能?亦即,學校教育有無辦法落實青少年完全的自由?
若凡把全人作為她觀察的場域,去尋找這個謎題的答案,尋找她的往昔。她以驚人的毅力,蒐集了豐富的第一手的資料,並用犀利的洞察力,抽絲剝繭,一層層切入這世外桃源內部的矛盾與紛擾。
她寫下這樣的字句,開始她的剖析:
另類是全人的主流。
我一邊尋訪全人校友們的自由青春,一邊在他們身上找尋自己的影子。自青春期起始,到成年的重逢。我一遍又一遍地問著不同校友,想知道我們是如何長大成人的?又成為了怎樣的大人?逐一拼湊這些零散的資訊,我驚訝的發現,我們身上共同顯現一種面對規範的姿態,一種看待知識的態度,一種對權力關係的判斷,以及一種生涯規畫的價值觀。而所有的對話,都將這種姿態的成因,指向我們共同的成長環境――全人中學。
全人中學給了我們肆無忌憚的自由青春。
那夜送走三人,我一次次翻開書稿,走入若凡的世界。終於在蘇迪勒颱風來襲的清晨,讀完書稿與「後記」。
二 、
當若凡試圖以她局內/局外兩種身份的研究者,去剖析全人近二十年跌跌撞撞的經驗,我們首先遇到了一個根本的哲學問題:
歷史的重構,如何呈現真實?
什麼是歷史的真實?每一個認真誠實的人,所看到、所經歷、所主張的,都是真實。我們絲毫不會懷疑他敍述的真實性。但那真實只是「相對於敍述者的真實」,只是真實的片斷,不是真實的全部。沒有一片這樣的真實,是全部的真實。
舉個例子說,一位學生或一位教師,曾經在全人待過五年八年,他根據自己經驗,所重述的全人就是真實的全人?不,因為你會遇到另一位同樣在全人待過五年八年的學生或教師,聽他重述全人,你驚訝的發現,這兩片關於真實的敍述,不只有落差,有些事甚至南轅北轍,可是他們都同樣認真而誠實。
像若凡這樣透過大量的採訪與資料蒐集分析,加上她童年在全人當過幾年學生的經驗,無疑的,她的描述與分析,也許會指出五年八年身歷其境的人所看不到的盲點。尤其每個人自己的某些價值或立場,會使他看不到對立的事實。
但即使若凡這樣努力在尋找真實、重構真實,她的書與真實的全部仍有一段距離。
更一般的說,人不能是全觀點的——即使他身歷其境,因為每個人時時刻刻,都有他不在場的角落,有形或無形的不在場的角落。對於要擁有全觀點,不在場的限制是致命的。更何況每個人都帶著他的信念與經驗在看待世界。
沒有人是上帝。這正是人本主義的起點,至少是我個人認為的人本主義的起點。
當然,我們不致因此落入俗套,變成絶對的「相對主義者」,不致因此斷定世間沒有客觀真實,而只承認各自表述的假多元論斷。
但全部的真實不易追尋,必須在開放的、自由論述的公共領域中,不斷相互論證、相互聆聽,這一片片真實才能一步步整合,編織成更大範圍的真實。[1]
若凡這本書是一部很好的文本,用來編織更大的真實。
我強調這樣的論點,無非是希望所有曾經與全人近身接觸、甚至身歷其境的大人小孩,能以開放的態度,以廣濶的心智(broad mind),細細讀完若凡這本書,再注入自己的觀點,去拼湊出更大範圍的真實。同時希望一般讀者把這本書視為一個好的文本,從中得到啟發,卻不必把它當作完全客觀的真實,對它說長道短。不論有無可能,客觀的真實還在發掘、在整合中。
不只是歷史的重構太難,即使在當時,全部的真實也不容易發現。
三、
1995年春,全人籌設時期,創校校長老鬍子來找我,興奮的提起,他已經找到卓蘭內灣山上的一塊地,即將開始他偉大的辦學計畫。那幾年我在台中城郊大肚山邊養病。老鬍子陸續帶了敏瑋、興樑、瑤華、大雄、及幾位早期的創校教師來訪。
我們坐在家前庭園的草地,天南地北無所不聊。對全人來說,那是做夢的年代,未來是理想與瑰麗的彩虹。每一個人都在訴說夢想,打造他心中的桃花源。
1995年秋,全人開辦,老鬍子請我當教育委員。教育委員會是早期董事會的雛形,只提供諮詢,沒有監督的權責。那段日子我還在大病、死神不時在窗下徘徊。我只能偶而造訪內灣,旁觀他們從闢路整地、一區區蓋起校舍、密集討論課程、招生開學,到原始的夢想終於進入實踐、迎接一波波現實的挑戰。
1999年老鬍子因養病淡出,大雄接任校長。為了幫學校立案,我才找了幾位教育學者,併入原來的教育委員,一起成立董事會。[2]我還請了律師詹文凱加入。他是卓蘭在地人,熱心為全人提供免費的法律服務。我認識他,是因一九九○年前後的學運。
由於全人學校屬於理想教育,不是一般公私立學校,辦學者有強烈的理想色彩,董事會需多加尊重,不宜直接介入學校辦學,只延續原來教育委員會提供諮詢的功能,不做實質監督,對外則扛起責任。唯有重大爭議,有仲裁權,校內師生可向董事會申訴。
十多年來,我在全人學校的身份是多重的,從教育委員、駐校觀察、學生的父親 [3]、董事會負責人、最後變成全人大大小小的老朋友。某種意義下,我也看到了全人真實的片斷,看到它美好的年代,看到叢林法則、夢想的困頓,看到它再起、浮浮沉沉,紛紛擾擾,到今日逐漸穩定,尋找到它的身份認同:堅持完全自由的民主學校(大雄的豪語)[4]。
若凡說的沒錯,全人不只孩子在探索在成長,大人也在探索在成長。
四、
若凡這本書太好看了,雖然我不盡然同意她的詮釋,有些地方的分析,也稍嫌冗長。但你要度過那些地方,尤其不要因為她描述那段長長的、黑暗混亂的失序時期,感到不耐、感到離譜,便把書丟到一旁。作為一個社會學研究者,若凡始終堅持把她所看所想,所感所悟,忠實誠摯而不憚其煩的記錄下來。只有度過這段長長的甬道,你才會恍悟曾在那裡發生過的一切如何超現實,又如何可貴。
一直看下去,若凡會帶你進入一頁頁新的風景,像走入山裡層巒起伏,最後走進「彎彎的婚禮」。二十年過去,那些偷吃自由禁果的孩子們長大了,進入社會,每一個人都揹著新的閱歷,也帶著舊的印記。若凡如此描述:
就這樣,全人中學所打造的那個自由年代,留在我們個人生命故事中的印記從來不曾消逝。它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掠過腦海,在回憶中去而復返,然後盤旋、離去,接著又再度回來。
如今我們齊聚一堂,在彎彎的婚禮上。
近二十年這塊桃花源裡的夢想與實踐,路線與人事,自由與秩序,知識與非知識,理性與感性,……再加上時空在變,人在變,……若凡把這麼複雜的概念與現象,條理分明的編織成一節節好看的故事,每一節故事又處理一項引人深究的爭議。不論她的言說是不是全部的真實,細細讀完這本書,確是一種知性與感性的享受與衝激,也會領悟生命中一些重要的啟示。
雖然她把更多的心力用在描寫理想與實踐的矛盾,描寫一層層高峰迭起的發展,描寫那些場景的細節,而未突出劇中人物的寫照,但讀完書,你還是會因桃花源裡那些傻子瘋子而心弦悸動。
在書的「後記」,若凡第一句話說:
我一直覺得成長是辛苦的,一直都是。
然後用沈重的字句,寫下她的質疑:
我一遍又一遍看著校友們的近況。看著他們付出自由的代價,看著他們拿不到好學歷,看著他們在現實和理想間泅泳。我憤怒的問我父親:「你們要給他們自由,他們得到自由了,結果呢?你有沒有問過他們,問過你的孩子說,他們到底想不想要自由?他們為你們所給的自由付出多少代價,你們有想過嗎?」
蘇迪勒颱風那天,家居農舍的左側,山邊崩塌,濁水滾滾。我讀到若凡這段沈痛的質疑。就是這段話,讓我改變主意,決定寫些字句。淚眼凝望窗外風掃雨飛,山崩水急,陷入沉思久久,我終於動起筆寫下這篇序,試圖回應若凡這本書所談的核心問題:
完全自由的青少年教育,如何可能?
你要往下閱讀之前,最好先翻開這書本文,走入若凡的世界,因為我的回應是針對若凡的故事與分析。
六、
尼爾.耶立希校長看著岑岑的背影走出辦公室,他坐回桌邊把剛剛的談話,扼要的登錄在岑岑的個人資料,就像醫生登錄病人的病情一樣。他站起來走到櫃子前把資料歸檔。
創辦這所自由學校已將近三十年,耶立希相信每個孩子都有無限的可能,相信一個受到肯定、尊重又擁有充分自由的孩子,長大後自然會找到自己的出路,做自己喜歡的事,過愉快正面的生活,也自然會承擔起該承擔的社會責任。當然,有些必備的基礎知識,學校必須替孩子打好基礎。
耶立希是社會心理學家,童年在貧民窟長大。他非常了解人在世間生存不易,也長年在思索人存在的意義。人要擁有自由,必須具備足夠的能力與知識視野,這點無庸置疑。沒有能力就沒有選擇的自由,沒有選擇的自由,就不能「做自己」。
從創辦這所住宿學校,耶立希便讓孩子們擁有充分的自由,慢慢孕育自由的精神,以了解自由。他譲孩子們擁有自己的時間空間,做自己的事,管理自己的生活。六十多個從十二到十八歲的孩子,自己組織自治會,討論群體的生活規範,履行他們的決議,處理他們自己違規的問題。當然十一、二個教師也參加自治會,發言討論,但一人一票,教師是絶對少數。
青少年精力無窮,而且充滿熱情,一心想參與並挑戰世界。他們每一個人來自不同的成長背景,不同的家庭,爭吵胡鬧調皮搗蛋的事,層出不窮,偶而也會發生欺凌與偷竊。但這些行為在聆聽、了解、自由與寬容的環境中,過了半年一年都會慢慢消失,頂多兩年就會融入學校的環境。出狀況的,經常只是那些新來的孩子。
耶立希相信自由與知性的發展是不可分割的,知性激發深刻的創造,而創造是人類天賦的趣向。每一個人天生都會喜歡自己做出一些有趣或有用的東西,從中取得愉悅和滿足。少了知性的創造,不容易深刻。少了創造,自由會變得無所事事,生命會停頓。
他也深深認同Catalonia那位人道主義的大提琴家所說:「自由是一切創造的根本。」知性、創造與自由,是生命的循環三角。他認為一旦孩子開始嚮往,並一步步溶入人類的創造文明,就不再令人担心,他把「溶入人類的創造文明」當作孩子通往自由與美麗世界的一把鑰匙。
因此他找來的教師,總有幾位是對知識充滿熱情,或投身於某些創造工作的人。天天生活在一起,這些教師的知性熱情與創造工作,自然會感染學生,為孩子打開視野,並激發孩子學習與創造的熱情。這種傳承並不只在課堂,更在生活之中。
七、
耶立希很清楚,知道他聘不到那麼多具備這種特殊條件的教師。現實的各級教育培養出來的多數教師,都只懂一定程度的專業。他對那些教師沒有太多期待,只安排他們在課堂教他們本身的專業,或對孩子做個別學科指導。其中包含培養孩子「讀寫算」的能力。
讀寫算是孩子長大,進入文明社會最基本的能力。換句話說,孩子進入文明社會必須懂得兩種語言:一為人文語言(中文、英文),另一為自然語言(數學)。耶立希領悟到數學不只是人想了解自然必要的語言,同時也孕育人的抽象能力。數學教育這個主要功能經常被人們忽略。
抽象能力是人尋找普遍性的能力,用來整合紛雜的特殊經驗,使這些分殊的經驗對自己產生意義,從而促發心智的成熟。可是誰也不知道抽象能力怎麼教。人類文明的特徵是抽象,抽象能力是切入文明社會最關鍵的能力。耶立希知道人浸淫於數學,而非只學習解題技巧,有助於發展抽象能力。這是做為心理學家的耶立希很清楚知道的事實。
當然,學習各民族的語文、學習哲學歷史、物理化學、甚至藝術音樂,也都有助於發展抽象能力。但數學本身抽象度高[5],語言清晰,系統嚴謹,若浸淫其中最容易培養抽象能力。
無論如何,中英文與數學,可用來訓練讀寫算的能力,同時培養抽象能力。這是自由學校不能輕忽的事。沒有這種基本能力,自由會流於空談。孩子長大進不了文明社會,更遑論溶入人類的創造文明。當然也做不了自己。
學校成立初期,耶立希就與教師們編製一套「讀寫算十二階能力表」及相應的教材。學生只要通過其中八到十二階的評鑑,不論是修課或自主學習都可以畢業(例如,人文:自然=12:8或8:12),其他學科、社團或藝能課程完全自由選修或自主學習。學校不做任何限制。
八、
岑岑是單親爸爸帶大的孩子,爸爸酗酒,媽媽改嫁,富裕的外婆送他來耶立希的學校住宿。初來一兩年,時常鬧事。現在不鬧了,被選為自治會幹部,變得積極開朗,可是他還不想進課堂,每天在校園或附近自由晃盪,偶爾拿著畫本在樹底下或水塘邊畫畫。學校沒有人會管他。
上個月耶立希與岑岑談話,他把「讀寫算十二階能力表」向岑岑説明,告訴岑岑:他的語文能力,依學校的評鑑,中文第五階,英文與數學都才第二階。岑岑距離畢業前還有七個學期去完成十二階的要求,他可以進課堂修課,也可以自學。萬一沒完成十二階的水準會畢不了業。耶立希這樣清楚的提醒岑岑。
即使沒完成十二階的要求,學校還是會發給他一張結業證書。日後隨時可以回來補修或補鑑定,取得畢業證書。岑岑有什麼打算呢?耶立希問岑岑,同時向岑岑說明讀寫算對岑岑未來的重要。
不過,我們會等待。路你選,由你自己做決定,我們幫助你,這是我們的工作。說不定有一天你長大,也會想回來這所學校,做我與你的敎師們現在正在做的工作,那時候你會覺得幫助孩子們很酷,可是你要先儲備你的能力,就像我們年輕時要儲備我們的能力一樣。
今早郵差送過信,岑岑從洗手間出來,手上拿著剛拆開的信,眼睛紅腫。耶立希正在花園澆水,放下灑水器,邀岑岑進來辦公室聊天。外婆於幾天前過世,已辦完喪事,媽媽來信這樣告訴岑岑。
耶立希在學校主要的工作,就是每天與孩子單獨聊天,有時在辦公室,有時在校園,偶而約孩子到附近的山路散步。他是毎個孩子的朋友,孩子們都很喜歡他、相信他。
今天耶立希靜靜聽著這個孤單的孩子談些外婆與媽媽的事。他不多說什麼,只拍拍這個孩子的肩膀,抱抱他,送他走出辦公室。
平常他會多問孩子的種種想法,包括學習的興趣與困難。孩子也會主動告訴他在學校遇到的大小事。然後他把孩子的學習情況記録下來,一一告知孩子的教師,也請教師針對孩子的學習,向他回報如何做特別處理。比如說,要為那孩子做些什麼樣的工作:啓發、引導或補救?教師在學校擁有完全的教學自主權,但用這樣的方式,教師向耶立希負責。
學校除了自治會,沒有多少正式會議要開,平日教師們有個舒適的空間叫做「老鳥沙龍」,大家沒事在那裡喝茶聊天,許多共識自然形成,事情誰負責誰就去做,但他在行動之前,有義務細聽別人的意見與背後的想法。這樣學校很多事情在進行,不必事事開會解決。老鳥們在學校一樣在享受知性與思考的生活,不會為大小事疲於奔命。
九、
耶立希在與孩子單獨聊天時,會提醒孩子,讓每個孩子清楚知道:自己現在處於讀寫算十二階的什麼位置,也問問孩子有什麼規劃或想法。但他不會讓孩子感到囉嗦,甚至感到壓力,因為他的自在樸素,與他天生的幽默感,再嚴肅的事也不會讓孩子感到神經緊繃。
六十多個孩子,每個孩子幾乎每個月會有一次與耶立希聊天。聊天的時間與順序很有彈性,原則上由孩子自己填選,但偶而孩子會提前來串門,耶立希也會臨時邀請。與孩子例行談話,然後轉知教師,這幾乎是耶立希在學校最主要的工作。以這樣的互動方式,耶立希變成校內師生的軸心,他是大家的朋友,三十年來都這樣。當然有時副校長也會接手協助耶立希。
人格教育由自治會處理,知識教育除了讀寫算的要求之外 ,學校完全放任孩子自由學習。
但知性的熱情,隨時在空氣中飄盪。有時會聚集一群人在黒板上討論潮汐的原理、天文或粒子世界。最近的一次颱風過後,他們談了很多氣候與氣候變遷的問題,隨後還開了一門氣候的課。
另一群人在草地上討論杜思妥也夫斯基的《卡拉瑪佐夫兄弟們》與卡繆的《瘟疫》。偶而還會看到樹下有幾個人為了討論基督教史與東西文化的差異,而爭得面紅耳赤。
某些角落有人全神貫注在做木工、繪畫或雕刻。舞蹈、戲劇、練團練琴的聲響也此起彼落。孩子們在學校一點都不會無聊。
學校會出現小波折,但沒有什麼大紛擾。
十、
耶立希的自由學校標榜全人精神(whole man)。他不贊同資本主義社會製造出大批大批「片面的人」。但這不意味著他反對專業訓練,或反對孩子後來變成「專家」。正好相反,他認為全人加上專家最為理想,因為既廣又深。他自己是社會心理學家,但他認為一個好的社會學家必須先是一個人。
某些倡導自由教育者,反對升學,認為知識學習若為了升學,為了特定的「功利」目的學習,會使人失去自由。但耶立希從不懷疑升學,他鼓勵學生深造,去取得紮實的專業訓練,當然升不升學由學生自己決定。他說:
為了升學才學習知識當然不好。但在這裡,升學不是因,升學是衆多的果之一,由孩子自由選擇。到快畢業或甚至畢業之後,也就是升學前一兩年,自己努力去自學,去熟悉知識的操作。這樣就不會造成孩子的束縛,反而因升學之前有自學與專注操作的經驗,升學之後又有了專業訓練,人可以自由無礙的投身於他的興趣,參與文明的創造工作。人要有選擇一生志業的自由,而不是被選擇。
耶立希說,不是當了專家就不是全人。一個全人可以同時也是專家。但比起一般學校來說,這所自由學校的學生,知識方面的操作訓練較弱,因為學生花費更多的時間在探索、討論、做夢與吵架,學校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去發展種種興趣。但作為一個「全人」,耶立希說,
他不必具備太多現成的知識,可是他需要具備「自學的能力」。有一天當他想去學什麼,他便有能力去學會什麼。
這一點耶立希的學生做到了,他們若想升學,只要在畢業前後,多用一年的時間發奮自學也多半如願以償。這些學生成年之後,仍時常透過自學進入他們感到興趣的領域。相對於眾多「片面的人」與無數知識倦怠的人,這才是真正的「全人」。
這些曾在自由學校長大的孩子們,有的後來平凡知足但樸實真誠,認真生活。有的成為有影響力的人物。還有為數不少的人,在平凡中呈現偉大。很多年後,岑岑成了重要的繪本作家,他流浪世界各地,當工人、貨車司機……,最後回到他的家鄉定居。那時耶立希已經過世。他沒有如耶立希所說回到那所自由學校,去帶像他過去一樣的孩子,但他的作品遍佈世界各地,激發了無數小孩自由的夢想。
十一、
我虛構耶立希自由學校的故事,回應若凡書上的核心問題。虛構的故事,有些時候比個人現身說法呈現更多的真實。好的小說是這樣,我也期望耶立希的故事帶來更多的真實。這樣我避開了自己的主觀評斷,也避免介入過去全人學校的紛擾,讓全人的讀者可以跳脫具體經驗的牽絆,讓一般讀者可以回到原點:以若凡的書作為很好的文本,加上我的虛構故事,重新思考:「完全自由的學校有否可能,又如何可能?」
我替故事主角取名為尼爾.耶立希( Neill Erich) ,是有一些背景的。一九二○年代,A.S.Neill 創辦著名的夏山學校,他主張快樂、自由與尊重。在A.S.Neill 的書《夏山學校》(Summerhill: A radical approach to child rearing)中,出版家Harold Hart邀請社會心理學家Erich Fromm為那本書寫一篇長序。Fromm 在書中試圖為A.S.Neill的教育理論補足知性教育,並指出夏山承繼西方人文傳統中的「理性、愛、正直與勇氣」。 「尼爾.耶立希」這個名稱,正好是他們兩人教育理論的合體。
若凡的書中談起一九九五年全人成立之初,老鬍子如此詮釋全人:
全人就是全方位發展的人,要從不同學科來看待內在外世界。對我來說,全人和專家是一組相對的概念,「專家」專精於單一學科,「全人」則應跨越學科的藩籬,全人教育不同於拼裝出來的分科教育,而是一種通識教育,將學生當成整體來教育。
三位創辦者老鬍子、興樑與敏瑋都相信孩子的潛能。潛能是學生先驗的稟賦,無法先被預設。所以,教育者不能用任何強制手段來壓迫學生,只有學生自我覺察,才能決定自己的成長。
關於潛能,老鬍子他們與故事中耶立希的觀點一致。但對老鬍子來說,全人與專家不只概念上是對立,在實踐面也是。例如對於升學,老鬍子及早期部分教師相當抗拒。全人創辦期間,作為教育委員,我有幾次與老鬍子及全人教師談到全人,曾明確提起耶立希的看法:學校必須養成孩子的「自學能力」,畢業之後,孩子才能擁有選擇的自由,擁有選擇志業與人生的自由,包括進大學,而不是被選擇。
十二、
一九九九年大雄接任全人第二任校長,在教育委員會上,他表明對於那些已經畢了業的校友,因為基本學科的能力不足,無法選擇自己想走的路,他有強烈的愧疚。他上任後不斷尋求與校內師生達成共識,企圖規定學生修習基本學科,以儲備日後進入社會的能力。
大雄的不安,我當然認同。我一直主張孩子們不能輕忽基本知識,但我不贊成統一規定修課。這期間我多次建議大雄採用耶立希的做法,經常與孩子個別聊天。對於抽象知識的學習,學生應該以個人分殊的立場,與學校商量他自己的意願與進度,而非以學生群體的立場,開會決定是否統一修課。
個體與群體是不一樣的,必須細膩的區分。當阿努無奈的說出:「可是學校是我們的。」我也深有同感。但這句話不表示學生作為一個群體,應該主宰學校教育的方向,只是表示學生可以主宰自己個人要走哪一條路。
耶立希的精神是把學生看成個體,由學生自覺本身的處境去調整自己知識學習的步調。他把每一個孩子的處境充分告知孩子:「路你選,我們來幫忙。」這是耶立希對於自由的立場。自由與知識沒有道理相互拉扯。
創辦期間,先出現的是自由與秩序相互拉扯,隨後便是自由與知識的對抗。老鬍子最早只立「三大天條」:一、不可使用暴力,二、不打電動,三、不發生性行為。除此之外,完全自由。關鍵在於「除此之外完全自由」這句話。
為了堅持這樣的完全自由,創校之後第二、三年,學校進入叢林法則的失序狀態,老鬍子還堅持所承諾的完全自由,不干涉孩子們的行為,他、大雄與教師們在耐心等待。不論這樣做有無爭議,要堅持這樣的完全自由,他們需要高度的勇氣,與對自由強烈的信念。
另一個矛盾,是自由與知識的拉扯。老鬍子本人是優秀的藝術教育家,在他任內,他的藝術教育是成功的[6]。早期的全人畢業生多半走上與藝術相關的路途,一方面是受惠於老鬍子藝術課的影響,另一方面則因孩子沒有其他選擇。做為藝術創作者,老鬍子關於自由的想像是浪漫的。但把這樣浪漫的想像,放在辦學,會簡化自由與知識的辨證關係。
大雄則傾向知性,他也認為知性與自由密不可分,而知識的基本能力是知性的基礎,一如耶立希的信念。可是全人學校一代代的教師並不這樣認為,很快知識變成自由的對立面,這不同的認知是全人多年紛擾的源頭。
我藉由耶立希的故事,試圖在實踐面上把知性、知識與自由整合起來,並多次以此提醒大雄,學生修課的事,應改用個別聊天由孩子自己決定,代替由學校正式規定。這樣也可以避免自由與知識對立的誤解。[7]
夏山學校的樣本被西方自由教育學者認為無法複製,最關鍵的原因可能是A.S.Neill的人格特質。我勾繪了耶立希學校,但同樣的,耶立希有獨特的人格,他對孩子有深刻的認識,來自貧民窟,深諳人性與實際,而天性自然樸實、寬厚成熟,又有一般人難以企及的幽默感。每一個自由學校都需要這樣的靈魂人物,如果自由學校無法複製,那不是因為孩子,而是因為大人。
十三、
手邊一本數學書稿,探討「彎曲的空間」。這是一本約七、八百頁的大書,我已經寫了幾年,近月接近完工。這些年幾乎每天都在想、在寫、在校對編排,朋友笑問:這書出版會轟動嗎?我說:「不會。」
「每年大概會有幾個人讀你這本書?」
「三到五個吧!」
「什麼?!」朋友瞪大眼。
「三到五個研究生;也許數學家或物理學家之中,會有人跨行過來認真的讀,說不定一個暑假他就有機會進入這個研究領域。」
「三到五個!那你幹嘛拚著老命在寫?」朋友腦筋還在那微小的數字打轉,無暇多聽我的解釋。
前天清晨張開眼,我湧起一個念頭,想在自己這本數學書稿的前言放進去這樣的字眼:「詩一樣的數學」,解釋我如何把複雜艱難的內容變得有感覺,這過程是美,其美如詩。
「原來你是菁英主義者。」朋友如此喟嘆。
不,我不是菁英主義者[8]。 所謂菁英主義是有排斥性的,只重視培育菁英,不重視一般孩子。我重視毎一個孩子,也重視菁英。任何一個時代都有孩子慢慢長大,變成菁英,他們之中,有些人是踩過別人的身上,踏著軍樂的步伐前進。但另一些人,是菁英中的菁英,他們投身人類文明的創造,為這世界留下美好的東西。我必須為這些孩子鋪路。
每一個孩子都有無限可能。他有可能變成「菁英中的菁英」,為人類的文明做出創造性的重要貢獻。當然,每一個孩子都有權利選擇他的人生,他可以選擇平凡或平庸,快樂知足的過日子,他也可以選擇偉大。莎士比亞選擇了偉大,杜思妥也夫斯基選擇了偉大,梵谷、蕭邦、瑪麗亞.居禮、甘地、愛因斯坦……選擇了偉大。但他們選擇了偉大,並不是因為選擇偉大而變得偉大;是因為他們投身人類的創造文明,使文明富麗風華,並滋潤後來無數孩子的心靈,而自然變成偉大。
賦以孩子們種種可能,不只讓他們有權選擇平凡或平庸,而安心的生活,也讓他們有能力有機會選擇偉大,投身於人類的創造文明。
當我們陪伴孩子長大,我們不能因自己喜歡平凡知足而限制他們,讓他們失去「變成偉大」的能力。我們也不能因自己期望他們變得偉大,而用力揠苗助長,不讓他們選擇「平凡知足」。我們希望孩子們比我們過得快樂,也鼓勵他們步入文明創造的行列,遠遠超越我們。
每一位教育者都要這樣真誠的告訴自己。
十四、
不僅每個孩子都有無限的可能,自由學校也有無限的可能。對於未來,我始終相信存在不同的可能。耶立希學校是一種可能,而歷經滄桑正日趨成熟,且呼應國際民主學校風潮的全人學校,也是一種新的可能。
若凡針對全人學校向他父親提出的質疑,來自她對人的同情,正如當年大雄的愧咎,並非斷言自由學校不可能。她的書,可貴的正是勇於面對全人曾發生過的負面經驗:失序與某種意義的反智。但她也指出正面的的事實:全人培養出來一批批不人云亦云、能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人。
這與我長年的觀察不謀而合:由於全人的孩子能獨立思考,所以他們不媚俗,更對自己誠實。在漢文化,這尤其難得。
雖說全人孩子在學校不太上課,不太做功課,但他們每天在進行思辨。學校沒有不能挑戰的權威。孩子對教師校長直呼其名,你要孩子做什麼或相信什麼,一定要好好講道理,接受孩子的質疑。
孩子們日夜相處,他們之間也天天在相互辯詰,相互吐糟,對於一般人慣性的掩飾與虛偽十分敏感。因為那樣自由的環境,無需謊言,無需掩飾,孩子們不用像現實社會的人那樣,一層層把自己包裝起來。於是他們很容易看到原來的自己,看到原來的同伴,知道自己是什麼,不是什麼。尤其那樣的環境沒有太多的競爭,唯一的壓力來自自己:如何自我肯定。
文學藝術的創作,最需要的是這種「看到自己」的特質。漢文化的文學藝術經常陷入純技巧的表現,缺乏深刻的內涵,就因創作者自己的面目被自己、被他所屬的文化一層層掩蓋,而看不到自己。我們所生活其中的漢文化有反省,但無反思。
「反省」是省察自己言行有無違反社會規範,從前人講「吾日三省吾身」指的只是:自省有無違反儒家教義。「反思」則是考察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我是誰?我真正要的是什麼?我願意做什麼,有無能力做什麼?考察自己與人、與社會、與自然的關係,從而變得真誠成熟。「看到自己」是一種能力,最後變成一種自然樸實的品德。
當然人要「看到自己」很不容易,它是每個人一生永遠的功課。人只要活著,隨時還會有新的東西、新的顧慮在蒙蔽我們。但全人的孩子在成年之前,跨出去的這一步,是很大的一步。他們遠遠走在我們前面,因為他們曾經擁有完全的自由。
自由是艱辛的,經常會頭破血流,必須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自由不是一般人空想中的純粹享受。現實社會的人大半在逃避自由。
海禮[9]兩三年前寫了一篇文章〈看見自己,全人〉。他的觀察與我相近。獨立思考、不媚俗與看見自己,這些特質在全人孩子的身上是一體的。
如果海禮與我的觀察具有普遍性,那麼這項成就是全人學校那些曾經堅持自由的瘋子儍子們,重要卻被忽略的貢獻,也是那些嚐過自由禁果的孩子們,經過長時間摸索、嬉鬧、迷惘、歡笑、哭泣與困頓,最後為這世間帶來的珍貴禮物。
我希望若凡的書對嚮往自由的教育者來說,只是一個驛站,打點行裝重新上路。她的書標誌著自由學校更多可能的開始。
二十年來,或遠或近,我一直看著這所自由學校走在荒野步履蹣跚,看著孩子們長大成人,步入悲歡人生;也時而與全人的大大小小,或魚雁往還,或談笑聊天。以這樣的方式,我一直維持著全人的第五個身份:全人大大小小的老朋友。近日若凡來信寫道:
你看著我們忽然長大,我們看著你慢慢變老。
大概是這樣吧,世事與歲月。
[1]大雄(黃政雄)在〈全人實驗教育計畫2.0版〉一文中提到,德國哲學家雅斯培把理性定義
為一種追求一致性(unity)的意志,與無限溝通的意願,…。這段話值得再三咀嚼。
[2]幾位教育學者盡皆一時之選:謝小芩、馮朝霖、陳佩英、鄭同僚、孟子青…。成虹飛則是原來全人教育委員會召集人。他們對教育不只熱誠公正,並經常參與教育改革的實務,累積很多珍貴的經驗。2009年全人立案之後,大雄邀邱守榕任董事長。十多年間董事人選迭有更替。
[3] 「家長」是個奇怪的字眼,恕我不用。1999年春年詢十一歲,進全人讀小六,創校期全人招收的學生是10到18歲的孩子。
[4] 全人這幾年開始加入國際民主學校的活動,在歐洲與各國另類的民主學校交流。明年2016將在內灣承辦世界民主學校年會。我一直認為全人往下走入草根,往外走向國際是好的。理想教育的學校最忌封閉。這些年匯入國際進步學校的潮流,對全人無疑是正面的。
[9] 余海禮係中研院物理所研究員,全人家長,後期董事。在全人義務講物理課多年,深入觀察全人學校及學生。
延伸閱讀:
一、
全人是個另類學校,1995年秋創辦,在苗栗內灣。
若凡一度是全人學校的學生,那一年她還是十一、二歲,跟在父親興樑身邊,一個可愛的小女孩。沒想到一下子長大了,碩士論文寫的是全人,她永難忘懷的少女經驗。
興樑是全人的創辦人之一,與創校校長老鬍子、同事許敏瑋共同開闢了這塊桃花源。無論這塊地方發生過什麼紛擾,孕育過多少夢想,它是幾百個曾在那裡探索、迷惘、爭吵、思辨,度過年少歲月的孩子們永遠的鄉愁。
若凡再度出現在我面前時,已是二十多歲的青年女性,思考縝密、真誠熱情,又工作勤奮。地球轉得真快,十幾年忽焉而過。上大學不久,她曾與全人孩子們來看過我。後來聽說她在做全人與自由學校的研究,採訪過許多還在、或已不在全人的學生與教師。然後寫成碩士論文,還找到衛城出版。
見面時我只讀了前面幾章,陪她來訪的,是衛城的瑞琳與晏甄。此前我沒答應要替這本書寫點什麼,但聊過之後我變得猶豫不定。
書的起頭,若凡就以現代作家擅長的舖陳,揭開了她尋訪青春的序幕,穿插在不同的時空,小女孩的若凡與青年若凡交迭出現,場景切換、節奏分明,字裡行間流露出她對童年歲月深深的懷念。好的文學手法瞬間吸引我,譲我一口氣讀了好幾章。
但帶著動感與韻律的故事,一邊也鍵入書中嚴肅的教育主題:完全自由的青少年教育如何可能?亦即,學校教育有無辦法落實青少年完全的自由?
若凡把全人作為她觀察的場域,去尋找這個謎題的答案,尋找她的往昔。她以驚人的毅力,蒐集了豐富的第一手的資料,並用犀利的洞察力,抽絲剝繭,一層層切入這世外桃源內部的矛盾與紛擾。
她寫下這樣的字句,開始她的剖析:
另類是全人的主流。
我一邊尋訪全人校友們的自由青春,一邊在他們身上找尋自己的影子。自青春期起始,到成年的重逢。我一遍又一遍地問著不同校友,想知道我們是如何長大成人的?又成為了怎樣的大人?逐一拼湊這些零散的資訊,我驚訝的發現,我們身上共同顯現一種面對規範的姿態,一種看待知識的態度,一種對權力關係的判斷,以及一種生涯規畫的價值觀。而所有的對話,都將這種姿態的成因,指向我們共同的成長環境――全人中學。
全人中學給了我們肆無忌憚的自由青春。
那夜送走三人,我一次次翻開書稿,走入若凡的世界。終於在蘇迪勒颱風來襲的清晨,讀完書稿與「後記」。
二 、
當若凡試圖以她局內/局外兩種身份的研究者,去剖析全人近二十年跌跌撞撞的經驗,我們首先遇到了一個根本的哲學問題:
歷史的重構,如何呈現真實?
什麼是歷史的真實?每一個認真誠實的人,所看到、所經歷、所主張的,都是真實。我們絲毫不會懷疑他敍述的真實性。但那真實只是「相對於敍述者的真實」,只是真實的片斷,不是真實的全部。沒有一片這樣的真實,是全部的真實。
舉個例子說,一位學生或一位教師,曾經在全人待過五年八年,他根據自己經驗,所重述的全人就是真實的全人?不,因為你會遇到另一位同樣在全人待過五年八年的學生或教師,聽他重述全人,你驚訝的發現,這兩片關於真實的敍述,不只有落差,有些事甚至南轅北轍,可是他們都同樣認真而誠實。
像若凡這樣透過大量的採訪與資料蒐集分析,加上她童年在全人當過幾年學生的經驗,無疑的,她的描述與分析,也許會指出五年八年身歷其境的人所看不到的盲點。尤其每個人自己的某些價值或立場,會使他看不到對立的事實。
但即使若凡這樣努力在尋找真實、重構真實,她的書與真實的全部仍有一段距離。
更一般的說,人不能是全觀點的——即使他身歷其境,因為每個人時時刻刻,都有他不在場的角落,有形或無形的不在場的角落。對於要擁有全觀點,不在場的限制是致命的。更何況每個人都帶著他的信念與經驗在看待世界。
沒有人是上帝。這正是人本主義的起點,至少是我個人認為的人本主義的起點。
當然,我們不致因此落入俗套,變成絶對的「相對主義者」,不致因此斷定世間沒有客觀真實,而只承認各自表述的假多元論斷。
但全部的真實不易追尋,必須在開放的、自由論述的公共領域中,不斷相互論證、相互聆聽,這一片片真實才能一步步整合,編織成更大範圍的真實。[1]
若凡這本書是一部很好的文本,用來編織更大的真實。
我強調這樣的論點,無非是希望所有曾經與全人近身接觸、甚至身歷其境的大人小孩,能以開放的態度,以廣濶的心智(broad mind),細細讀完若凡這本書,再注入自己的觀點,去拼湊出更大範圍的真實。同時希望一般讀者把這本書視為一個好的文本,從中得到啟發,卻不必把它當作完全客觀的真實,對它說長道短。不論有無可能,客觀的真實還在發掘、在整合中。
不只是歷史的重構太難,即使在當時,全部的真實也不容易發現。
三、
1995年春,全人籌設時期,創校校長老鬍子來找我,興奮的提起,他已經找到卓蘭內灣山上的一塊地,即將開始他偉大的辦學計畫。那幾年我在台中城郊大肚山邊養病。老鬍子陸續帶了敏瑋、興樑、瑤華、大雄、及幾位早期的創校教師來訪。
我們坐在家前庭園的草地,天南地北無所不聊。對全人來說,那是做夢的年代,未來是理想與瑰麗的彩虹。每一個人都在訴說夢想,打造他心中的桃花源。
1995年秋,全人開辦,老鬍子請我當教育委員。教育委員會是早期董事會的雛形,只提供諮詢,沒有監督的權責。那段日子我還在大病、死神不時在窗下徘徊。我只能偶而造訪內灣,旁觀他們從闢路整地、一區區蓋起校舍、密集討論課程、招生開學,到原始的夢想終於進入實踐、迎接一波波現實的挑戰。
1999年老鬍子因養病淡出,大雄接任校長。為了幫學校立案,我才找了幾位教育學者,併入原來的教育委員,一起成立董事會。[2]我還請了律師詹文凱加入。他是卓蘭在地人,熱心為全人提供免費的法律服務。我認識他,是因一九九○年前後的學運。
由於全人學校屬於理想教育,不是一般公私立學校,辦學者有強烈的理想色彩,董事會需多加尊重,不宜直接介入學校辦學,只延續原來教育委員會提供諮詢的功能,不做實質監督,對外則扛起責任。唯有重大爭議,有仲裁權,校內師生可向董事會申訴。
十多年來,我在全人學校的身份是多重的,從教育委員、駐校觀察、學生的父親 [3]、董事會負責人、最後變成全人大大小小的老朋友。某種意義下,我也看到了全人真實的片斷,看到它美好的年代,看到叢林法則、夢想的困頓,看到它再起、浮浮沉沉,紛紛擾擾,到今日逐漸穩定,尋找到它的身份認同:堅持完全自由的民主學校(大雄的豪語)[4]。
若凡說的沒錯,全人不只孩子在探索在成長,大人也在探索在成長。
四、
若凡這本書太好看了,雖然我不盡然同意她的詮釋,有些地方的分析,也稍嫌冗長。但你要度過那些地方,尤其不要因為她描述那段長長的、黑暗混亂的失序時期,感到不耐、感到離譜,便把書丟到一旁。作為一個社會學研究者,若凡始終堅持把她所看所想,所感所悟,忠實誠摯而不憚其煩的記錄下來。只有度過這段長長的甬道,你才會恍悟曾在那裡發生過的一切如何超現實,又如何可貴。
一直看下去,若凡會帶你進入一頁頁新的風景,像走入山裡層巒起伏,最後走進「彎彎的婚禮」。二十年過去,那些偷吃自由禁果的孩子們長大了,進入社會,每一個人都揹著新的閱歷,也帶著舊的印記。若凡如此描述:
就這樣,全人中學所打造的那個自由年代,留在我們個人生命故事中的印記從來不曾消逝。它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掠過腦海,在回憶中去而復返,然後盤旋、離去,接著又再度回來。
如今我們齊聚一堂,在彎彎的婚禮上。
近二十年這塊桃花源裡的夢想與實踐,路線與人事,自由與秩序,知識與非知識,理性與感性,……再加上時空在變,人在變,……若凡把這麼複雜的概念與現象,條理分明的編織成一節節好看的故事,每一節故事又處理一項引人深究的爭議。不論她的言說是不是全部的真實,細細讀完這本書,確是一種知性與感性的享受與衝激,也會領悟生命中一些重要的啟示。
雖然她把更多的心力用在描寫理想與實踐的矛盾,描寫一層層高峰迭起的發展,描寫那些場景的細節,而未突出劇中人物的寫照,但讀完書,你還是會因桃花源裡那些傻子瘋子而心弦悸動。
在書的「後記」,若凡第一句話說:
我一直覺得成長是辛苦的,一直都是。
然後用沈重的字句,寫下她的質疑:
我一遍又一遍看著校友們的近況。看著他們付出自由的代價,看著他們拿不到好學歷,看著他們在現實和理想間泅泳。我憤怒的問我父親:「你們要給他們自由,他們得到自由了,結果呢?你有沒有問過他們,問過你的孩子說,他們到底想不想要自由?他們為你們所給的自由付出多少代價,你們有想過嗎?」
蘇迪勒颱風那天,家居農舍的左側,山邊崩塌,濁水滾滾。我讀到若凡這段沈痛的質疑。就是這段話,讓我改變主意,決定寫些字句。淚眼凝望窗外風掃雨飛,山崩水急,陷入沉思久久,我終於動起筆寫下這篇序,試圖回應若凡這本書所談的核心問題:
完全自由的青少年教育,如何可能?
你要往下閱讀之前,最好先翻開這書本文,走入若凡的世界,因為我的回應是針對若凡的故事與分析。
六、
尼爾.耶立希校長看著岑岑的背影走出辦公室,他坐回桌邊把剛剛的談話,扼要的登錄在岑岑的個人資料,就像醫生登錄病人的病情一樣。他站起來走到櫃子前把資料歸檔。
創辦這所自由學校已將近三十年,耶立希相信每個孩子都有無限的可能,相信一個受到肯定、尊重又擁有充分自由的孩子,長大後自然會找到自己的出路,做自己喜歡的事,過愉快正面的生活,也自然會承擔起該承擔的社會責任。當然,有些必備的基礎知識,學校必須替孩子打好基礎。
耶立希是社會心理學家,童年在貧民窟長大。他非常了解人在世間生存不易,也長年在思索人存在的意義。人要擁有自由,必須具備足夠的能力與知識視野,這點無庸置疑。沒有能力就沒有選擇的自由,沒有選擇的自由,就不能「做自己」。
從創辦這所住宿學校,耶立希便讓孩子們擁有充分的自由,慢慢孕育自由的精神,以了解自由。他譲孩子們擁有自己的時間空間,做自己的事,管理自己的生活。六十多個從十二到十八歲的孩子,自己組織自治會,討論群體的生活規範,履行他們的決議,處理他們自己違規的問題。當然十一、二個教師也參加自治會,發言討論,但一人一票,教師是絶對少數。
青少年精力無窮,而且充滿熱情,一心想參與並挑戰世界。他們每一個人來自不同的成長背景,不同的家庭,爭吵胡鬧調皮搗蛋的事,層出不窮,偶而也會發生欺凌與偷竊。但這些行為在聆聽、了解、自由與寬容的環境中,過了半年一年都會慢慢消失,頂多兩年就會融入學校的環境。出狀況的,經常只是那些新來的孩子。
耶立希相信自由與知性的發展是不可分割的,知性激發深刻的創造,而創造是人類天賦的趣向。每一個人天生都會喜歡自己做出一些有趣或有用的東西,從中取得愉悅和滿足。少了知性的創造,不容易深刻。少了創造,自由會變得無所事事,生命會停頓。
他也深深認同Catalonia那位人道主義的大提琴家所說:「自由是一切創造的根本。」知性、創造與自由,是生命的循環三角。他認為一旦孩子開始嚮往,並一步步溶入人類的創造文明,就不再令人担心,他把「溶入人類的創造文明」當作孩子通往自由與美麗世界的一把鑰匙。
因此他找來的教師,總有幾位是對知識充滿熱情,或投身於某些創造工作的人。天天生活在一起,這些教師的知性熱情與創造工作,自然會感染學生,為孩子打開視野,並激發孩子學習與創造的熱情。這種傳承並不只在課堂,更在生活之中。
七、
耶立希很清楚,知道他聘不到那麼多具備這種特殊條件的教師。現實的各級教育培養出來的多數教師,都只懂一定程度的專業。他對那些教師沒有太多期待,只安排他們在課堂教他們本身的專業,或對孩子做個別學科指導。其中包含培養孩子「讀寫算」的能力。
讀寫算是孩子長大,進入文明社會最基本的能力。換句話說,孩子進入文明社會必須懂得兩種語言:一為人文語言(中文、英文),另一為自然語言(數學)。耶立希領悟到數學不只是人想了解自然必要的語言,同時也孕育人的抽象能力。數學教育這個主要功能經常被人們忽略。
抽象能力是人尋找普遍性的能力,用來整合紛雜的特殊經驗,使這些分殊的經驗對自己產生意義,從而促發心智的成熟。可是誰也不知道抽象能力怎麼教。人類文明的特徵是抽象,抽象能力是切入文明社會最關鍵的能力。耶立希知道人浸淫於數學,而非只學習解題技巧,有助於發展抽象能力。這是做為心理學家的耶立希很清楚知道的事實。
當然,學習各民族的語文、學習哲學歷史、物理化學、甚至藝術音樂,也都有助於發展抽象能力。但數學本身抽象度高[5],語言清晰,系統嚴謹,若浸淫其中最容易培養抽象能力。
無論如何,中英文與數學,可用來訓練讀寫算的能力,同時培養抽象能力。這是自由學校不能輕忽的事。沒有這種基本能力,自由會流於空談。孩子長大進不了文明社會,更遑論溶入人類的創造文明。當然也做不了自己。
學校成立初期,耶立希就與教師們編製一套「讀寫算十二階能力表」及相應的教材。學生只要通過其中八到十二階的評鑑,不論是修課或自主學習都可以畢業(例如,人文:自然=12:8或8:12),其他學科、社團或藝能課程完全自由選修或自主學習。學校不做任何限制。
八、
岑岑是單親爸爸帶大的孩子,爸爸酗酒,媽媽改嫁,富裕的外婆送他來耶立希的學校住宿。初來一兩年,時常鬧事。現在不鬧了,被選為自治會幹部,變得積極開朗,可是他還不想進課堂,每天在校園或附近自由晃盪,偶爾拿著畫本在樹底下或水塘邊畫畫。學校沒有人會管他。
上個月耶立希與岑岑談話,他把「讀寫算十二階能力表」向岑岑説明,告訴岑岑:他的語文能力,依學校的評鑑,中文第五階,英文與數學都才第二階。岑岑距離畢業前還有七個學期去完成十二階的要求,他可以進課堂修課,也可以自學。萬一沒完成十二階的水準會畢不了業。耶立希這樣清楚的提醒岑岑。
即使沒完成十二階的要求,學校還是會發給他一張結業證書。日後隨時可以回來補修或補鑑定,取得畢業證書。岑岑有什麼打算呢?耶立希問岑岑,同時向岑岑說明讀寫算對岑岑未來的重要。
不過,我們會等待。路你選,由你自己做決定,我們幫助你,這是我們的工作。說不定有一天你長大,也會想回來這所學校,做我與你的敎師們現在正在做的工作,那時候你會覺得幫助孩子們很酷,可是你要先儲備你的能力,就像我們年輕時要儲備我們的能力一樣。
今早郵差送過信,岑岑從洗手間出來,手上拿著剛拆開的信,眼睛紅腫。耶立希正在花園澆水,放下灑水器,邀岑岑進來辦公室聊天。外婆於幾天前過世,已辦完喪事,媽媽來信這樣告訴岑岑。
耶立希在學校主要的工作,就是每天與孩子單獨聊天,有時在辦公室,有時在校園,偶而約孩子到附近的山路散步。他是毎個孩子的朋友,孩子們都很喜歡他、相信他。
今天耶立希靜靜聽著這個孤單的孩子談些外婆與媽媽的事。他不多說什麼,只拍拍這個孩子的肩膀,抱抱他,送他走出辦公室。
平常他會多問孩子的種種想法,包括學習的興趣與困難。孩子也會主動告訴他在學校遇到的大小事。然後他把孩子的學習情況記録下來,一一告知孩子的教師,也請教師針對孩子的學習,向他回報如何做特別處理。比如說,要為那孩子做些什麼樣的工作:啓發、引導或補救?教師在學校擁有完全的教學自主權,但用這樣的方式,教師向耶立希負責。
學校除了自治會,沒有多少正式會議要開,平日教師們有個舒適的空間叫做「老鳥沙龍」,大家沒事在那裡喝茶聊天,許多共識自然形成,事情誰負責誰就去做,但他在行動之前,有義務細聽別人的意見與背後的想法。這樣學校很多事情在進行,不必事事開會解決。老鳥們在學校一樣在享受知性與思考的生活,不會為大小事疲於奔命。
九、
耶立希在與孩子單獨聊天時,會提醒孩子,讓每個孩子清楚知道:自己現在處於讀寫算十二階的什麼位置,也問問孩子有什麼規劃或想法。但他不會讓孩子感到囉嗦,甚至感到壓力,因為他的自在樸素,與他天生的幽默感,再嚴肅的事也不會讓孩子感到神經緊繃。
六十多個孩子,每個孩子幾乎每個月會有一次與耶立希聊天。聊天的時間與順序很有彈性,原則上由孩子自己填選,但偶而孩子會提前來串門,耶立希也會臨時邀請。與孩子例行談話,然後轉知教師,這幾乎是耶立希在學校最主要的工作。以這樣的互動方式,耶立希變成校內師生的軸心,他是大家的朋友,三十年來都這樣。當然有時副校長也會接手協助耶立希。
人格教育由自治會處理,知識教育除了讀寫算的要求之外 ,學校完全放任孩子自由學習。
但知性的熱情,隨時在空氣中飄盪。有時會聚集一群人在黒板上討論潮汐的原理、天文或粒子世界。最近的一次颱風過後,他們談了很多氣候與氣候變遷的問題,隨後還開了一門氣候的課。
另一群人在草地上討論杜思妥也夫斯基的《卡拉瑪佐夫兄弟們》與卡繆的《瘟疫》。偶而還會看到樹下有幾個人為了討論基督教史與東西文化的差異,而爭得面紅耳赤。
某些角落有人全神貫注在做木工、繪畫或雕刻。舞蹈、戲劇、練團練琴的聲響也此起彼落。孩子們在學校一點都不會無聊。
學校會出現小波折,但沒有什麼大紛擾。
十、
耶立希的自由學校標榜全人精神(whole man)。他不贊同資本主義社會製造出大批大批「片面的人」。但這不意味著他反對專業訓練,或反對孩子後來變成「專家」。正好相反,他認為全人加上專家最為理想,因為既廣又深。他自己是社會心理學家,但他認為一個好的社會學家必須先是一個人。
某些倡導自由教育者,反對升學,認為知識學習若為了升學,為了特定的「功利」目的學習,會使人失去自由。但耶立希從不懷疑升學,他鼓勵學生深造,去取得紮實的專業訓練,當然升不升學由學生自己決定。他說:
為了升學才學習知識當然不好。但在這裡,升學不是因,升學是衆多的果之一,由孩子自由選擇。到快畢業或甚至畢業之後,也就是升學前一兩年,自己努力去自學,去熟悉知識的操作。這樣就不會造成孩子的束縛,反而因升學之前有自學與專注操作的經驗,升學之後又有了專業訓練,人可以自由無礙的投身於他的興趣,參與文明的創造工作。人要有選擇一生志業的自由,而不是被選擇。
耶立希說,不是當了專家就不是全人。一個全人可以同時也是專家。但比起一般學校來說,這所自由學校的學生,知識方面的操作訓練較弱,因為學生花費更多的時間在探索、討論、做夢與吵架,學校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去發展種種興趣。但作為一個「全人」,耶立希說,
他不必具備太多現成的知識,可是他需要具備「自學的能力」。有一天當他想去學什麼,他便有能力去學會什麼。
這一點耶立希的學生做到了,他們若想升學,只要在畢業前後,多用一年的時間發奮自學也多半如願以償。這些學生成年之後,仍時常透過自學進入他們感到興趣的領域。相對於眾多「片面的人」與無數知識倦怠的人,這才是真正的「全人」。
這些曾在自由學校長大的孩子們,有的後來平凡知足但樸實真誠,認真生活。有的成為有影響力的人物。還有為數不少的人,在平凡中呈現偉大。很多年後,岑岑成了重要的繪本作家,他流浪世界各地,當工人、貨車司機……,最後回到他的家鄉定居。那時耶立希已經過世。他沒有如耶立希所說回到那所自由學校,去帶像他過去一樣的孩子,但他的作品遍佈世界各地,激發了無數小孩自由的夢想。
十一、
我虛構耶立希自由學校的故事,回應若凡書上的核心問題。虛構的故事,有些時候比個人現身說法呈現更多的真實。好的小說是這樣,我也期望耶立希的故事帶來更多的真實。這樣我避開了自己的主觀評斷,也避免介入過去全人學校的紛擾,讓全人的讀者可以跳脫具體經驗的牽絆,讓一般讀者可以回到原點:以若凡的書作為很好的文本,加上我的虛構故事,重新思考:「完全自由的學校有否可能,又如何可能?」
我替故事主角取名為尼爾.耶立希( Neill Erich) ,是有一些背景的。一九二○年代,A.S.Neill 創辦著名的夏山學校,他主張快樂、自由與尊重。在A.S.Neill 的書《夏山學校》(Summerhill: A radical approach to child rearing)中,出版家Harold Hart邀請社會心理學家Erich Fromm為那本書寫一篇長序。Fromm 在書中試圖為A.S.Neill的教育理論補足知性教育,並指出夏山承繼西方人文傳統中的「理性、愛、正直與勇氣」。 「尼爾.耶立希」這個名稱,正好是他們兩人教育理論的合體。
若凡的書中談起一九九五年全人成立之初,老鬍子如此詮釋全人:
全人就是全方位發展的人,要從不同學科來看待內在外世界。對我來說,全人和專家是一組相對的概念,「專家」專精於單一學科,「全人」則應跨越學科的藩籬,全人教育不同於拼裝出來的分科教育,而是一種通識教育,將學生當成整體來教育。
三位創辦者老鬍子、興樑與敏瑋都相信孩子的潛能。潛能是學生先驗的稟賦,無法先被預設。所以,教育者不能用任何強制手段來壓迫學生,只有學生自我覺察,才能決定自己的成長。
關於潛能,老鬍子他們與故事中耶立希的觀點一致。但對老鬍子來說,全人與專家不只概念上是對立,在實踐面也是。例如對於升學,老鬍子及早期部分教師相當抗拒。全人創辦期間,作為教育委員,我有幾次與老鬍子及全人教師談到全人,曾明確提起耶立希的看法:學校必須養成孩子的「自學能力」,畢業之後,孩子才能擁有選擇的自由,擁有選擇志業與人生的自由,包括進大學,而不是被選擇。
十二、
一九九九年大雄接任全人第二任校長,在教育委員會上,他表明對於那些已經畢了業的校友,因為基本學科的能力不足,無法選擇自己想走的路,他有強烈的愧疚。他上任後不斷尋求與校內師生達成共識,企圖規定學生修習基本學科,以儲備日後進入社會的能力。
大雄的不安,我當然認同。我一直主張孩子們不能輕忽基本知識,但我不贊成統一規定修課。這期間我多次建議大雄採用耶立希的做法,經常與孩子個別聊天。對於抽象知識的學習,學生應該以個人分殊的立場,與學校商量他自己的意願與進度,而非以學生群體的立場,開會決定是否統一修課。
個體與群體是不一樣的,必須細膩的區分。當阿努無奈的說出:「可是學校是我們的。」我也深有同感。但這句話不表示學生作為一個群體,應該主宰學校教育的方向,只是表示學生可以主宰自己個人要走哪一條路。
耶立希的精神是把學生看成個體,由學生自覺本身的處境去調整自己知識學習的步調。他把每一個孩子的處境充分告知孩子:「路你選,我們來幫忙。」這是耶立希對於自由的立場。自由與知識沒有道理相互拉扯。
創辦期間,先出現的是自由與秩序相互拉扯,隨後便是自由與知識的對抗。老鬍子最早只立「三大天條」:一、不可使用暴力,二、不打電動,三、不發生性行為。除此之外,完全自由。關鍵在於「除此之外完全自由」這句話。
為了堅持這樣的完全自由,創校之後第二、三年,學校進入叢林法則的失序狀態,老鬍子還堅持所承諾的完全自由,不干涉孩子們的行為,他、大雄與教師們在耐心等待。不論這樣做有無爭議,要堅持這樣的完全自由,他們需要高度的勇氣,與對自由強烈的信念。
另一個矛盾,是自由與知識的拉扯。老鬍子本人是優秀的藝術教育家,在他任內,他的藝術教育是成功的[6]。早期的全人畢業生多半走上與藝術相關的路途,一方面是受惠於老鬍子藝術課的影響,另一方面則因孩子沒有其他選擇。做為藝術創作者,老鬍子關於自由的想像是浪漫的。但把這樣浪漫的想像,放在辦學,會簡化自由與知識的辨證關係。
大雄則傾向知性,他也認為知性與自由密不可分,而知識的基本能力是知性的基礎,一如耶立希的信念。可是全人學校一代代的教師並不這樣認為,很快知識變成自由的對立面,這不同的認知是全人多年紛擾的源頭。
我藉由耶立希的故事,試圖在實踐面上把知性、知識與自由整合起來,並多次以此提醒大雄,學生修課的事,應改用個別聊天由孩子自己決定,代替由學校正式規定。這樣也可以避免自由與知識對立的誤解。[7]
夏山學校的樣本被西方自由教育學者認為無法複製,最關鍵的原因可能是A.S.Neill的人格特質。我勾繪了耶立希學校,但同樣的,耶立希有獨特的人格,他對孩子有深刻的認識,來自貧民窟,深諳人性與實際,而天性自然樸實、寬厚成熟,又有一般人難以企及的幽默感。每一個自由學校都需要這樣的靈魂人物,如果自由學校無法複製,那不是因為孩子,而是因為大人。
十三、
手邊一本數學書稿,探討「彎曲的空間」。這是一本約七、八百頁的大書,我已經寫了幾年,近月接近完工。這些年幾乎每天都在想、在寫、在校對編排,朋友笑問:這書出版會轟動嗎?我說:「不會。」
「每年大概會有幾個人讀你這本書?」
「三到五個吧!」
「什麼?!」朋友瞪大眼。
「三到五個研究生;也許數學家或物理學家之中,會有人跨行過來認真的讀,說不定一個暑假他就有機會進入這個研究領域。」
「三到五個!那你幹嘛拚著老命在寫?」朋友腦筋還在那微小的數字打轉,無暇多聽我的解釋。
前天清晨張開眼,我湧起一個念頭,想在自己這本數學書稿的前言放進去這樣的字眼:「詩一樣的數學」,解釋我如何把複雜艱難的內容變得有感覺,這過程是美,其美如詩。
「原來你是菁英主義者。」朋友如此喟嘆。
不,我不是菁英主義者[8]。 所謂菁英主義是有排斥性的,只重視培育菁英,不重視一般孩子。我重視毎一個孩子,也重視菁英。任何一個時代都有孩子慢慢長大,變成菁英,他們之中,有些人是踩過別人的身上,踏著軍樂的步伐前進。但另一些人,是菁英中的菁英,他們投身人類文明的創造,為這世界留下美好的東西。我必須為這些孩子鋪路。
每一個孩子都有無限可能。他有可能變成「菁英中的菁英」,為人類的文明做出創造性的重要貢獻。當然,每一個孩子都有權利選擇他的人生,他可以選擇平凡或平庸,快樂知足的過日子,他也可以選擇偉大。莎士比亞選擇了偉大,杜思妥也夫斯基選擇了偉大,梵谷、蕭邦、瑪麗亞.居禮、甘地、愛因斯坦……選擇了偉大。但他們選擇了偉大,並不是因為選擇偉大而變得偉大;是因為他們投身人類的創造文明,使文明富麗風華,並滋潤後來無數孩子的心靈,而自然變成偉大。
賦以孩子們種種可能,不只讓他們有權選擇平凡或平庸,而安心的生活,也讓他們有能力有機會選擇偉大,投身於人類的創造文明。
當我們陪伴孩子長大,我們不能因自己喜歡平凡知足而限制他們,讓他們失去「變成偉大」的能力。我們也不能因自己期望他們變得偉大,而用力揠苗助長,不讓他們選擇「平凡知足」。我們希望孩子們比我們過得快樂,也鼓勵他們步入文明創造的行列,遠遠超越我們。
每一位教育者都要這樣真誠的告訴自己。
十四、
不僅每個孩子都有無限的可能,自由學校也有無限的可能。對於未來,我始終相信存在不同的可能。耶立希學校是一種可能,而歷經滄桑正日趨成熟,且呼應國際民主學校風潮的全人學校,也是一種新的可能。
若凡針對全人學校向他父親提出的質疑,來自她對人的同情,正如當年大雄的愧咎,並非斷言自由學校不可能。她的書,可貴的正是勇於面對全人曾發生過的負面經驗:失序與某種意義的反智。但她也指出正面的的事實:全人培養出來一批批不人云亦云、能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人。
這與我長年的觀察不謀而合:由於全人的孩子能獨立思考,所以他們不媚俗,更對自己誠實。在漢文化,這尤其難得。
雖說全人孩子在學校不太上課,不太做功課,但他們每天在進行思辨。學校沒有不能挑戰的權威。孩子對教師校長直呼其名,你要孩子做什麼或相信什麼,一定要好好講道理,接受孩子的質疑。
孩子們日夜相處,他們之間也天天在相互辯詰,相互吐糟,對於一般人慣性的掩飾與虛偽十分敏感。因為那樣自由的環境,無需謊言,無需掩飾,孩子們不用像現實社會的人那樣,一層層把自己包裝起來。於是他們很容易看到原來的自己,看到原來的同伴,知道自己是什麼,不是什麼。尤其那樣的環境沒有太多的競爭,唯一的壓力來自自己:如何自我肯定。
文學藝術的創作,最需要的是這種「看到自己」的特質。漢文化的文學藝術經常陷入純技巧的表現,缺乏深刻的內涵,就因創作者自己的面目被自己、被他所屬的文化一層層掩蓋,而看不到自己。我們所生活其中的漢文化有反省,但無反思。
「反省」是省察自己言行有無違反社會規範,從前人講「吾日三省吾身」指的只是:自省有無違反儒家教義。「反思」則是考察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我是誰?我真正要的是什麼?我願意做什麼,有無能力做什麼?考察自己與人、與社會、與自然的關係,從而變得真誠成熟。「看到自己」是一種能力,最後變成一種自然樸實的品德。
當然人要「看到自己」很不容易,它是每個人一生永遠的功課。人只要活著,隨時還會有新的東西、新的顧慮在蒙蔽我們。但全人的孩子在成年之前,跨出去的這一步,是很大的一步。他們遠遠走在我們前面,因為他們曾經擁有完全的自由。
自由是艱辛的,經常會頭破血流,必須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自由不是一般人空想中的純粹享受。現實社會的人大半在逃避自由。
海禮[9]兩三年前寫了一篇文章〈看見自己,全人〉。他的觀察與我相近。獨立思考、不媚俗與看見自己,這些特質在全人孩子的身上是一體的。
如果海禮與我的觀察具有普遍性,那麼這項成就是全人學校那些曾經堅持自由的瘋子儍子們,重要卻被忽略的貢獻,也是那些嚐過自由禁果的孩子們,經過長時間摸索、嬉鬧、迷惘、歡笑、哭泣與困頓,最後為這世間帶來的珍貴禮物。
我希望若凡的書對嚮往自由的教育者來說,只是一個驛站,打點行裝重新上路。她的書標誌著自由學校更多可能的開始。
二十年來,或遠或近,我一直看著這所自由學校走在荒野步履蹣跚,看著孩子們長大成人,步入悲歡人生;也時而與全人的大大小小,或魚雁往還,或談笑聊天。以這樣的方式,我一直維持著全人的第五個身份:全人大大小小的老朋友。近日若凡來信寫道:
你看著我們忽然長大,我們看著你慢慢變老。
大概是這樣吧,世事與歲月。
[1]大雄(黃政雄)在〈全人實驗教育計畫2.0版〉一文中提到,德國哲學家雅斯培把理性定義
為一種追求一致性(unity)的意志,與無限溝通的意願,…。這段話值得再三咀嚼。
[2]幾位教育學者盡皆一時之選:謝小芩、馮朝霖、陳佩英、鄭同僚、孟子青…。成虹飛則是原來全人教育委員會召集人。他們對教育不只熱誠公正,並經常參與教育改革的實務,累積很多珍貴的經驗。2009年全人立案之後,大雄邀邱守榕任董事長。十多年間董事人選迭有更替。
[3] 「家長」是個奇怪的字眼,恕我不用。1999年春年詢十一歲,進全人讀小六,創校期全人招收的學生是10到18歲的孩子。
[4] 全人這幾年開始加入國際民主學校的活動,在歐洲與各國另類的民主學校交流。明年2016將在內灣承辦世界民主學校年會。我一直認為全人往下走入草根,往外走向國際是好的。理想教育的學校最忌封閉。這些年匯入國際進步學校的潮流,對全人無疑是正面的。
[9] 余海禮係中研院物理所研究員,全人家長,後期董事。在全人義務講物理課多年,深入觀察全人學校及學生。
延伸閱讀:
《成為他自己:全人,給未來世代的教育烏托邦》,劉若凡,衞城出版社,2015.09.11
那裡有條界線(繪本)
這是1996年以筆名黃南,嘗試畫作的繪本"那裡有條界線",由遠流出版。其後經多次再版改版。去年2014重修幾張舊圖,近日配上台語發音,摯友公視導演林冰友協助配樂及製作,並上傳到YouTube.
創作此繪本時,我人在加州Stockton二姐家養病,年詢才十歲,日夜暱在我身邊。我作畫時他坐在我對面,或爬到桌底下玩耍,時而上來瞄瞄我的畫,講兩句他的意見。二十年忽焉而過,孩子一眨眼就長大了。重翻這繪本,想起作畫的那個令人懷念的夏天。
上文「自由的禁果」多次提到全人學校創校校長老鬍子。老鬍子本名程延平,為台灣畫家。這繪本首次在誠品發表時,由老鬍子與林真美講評,紙風車演劇。
其後出版國際版時,老鬍子幫忙我找秋雨物流特助蘇國慶協助。蘇亦畫家,與老鬍子藝專同學,擅長捕捉晨昏四季,光影流轉。國際版有台、中、英、日四國語言。Tamy Wu 英譯、林真美日譯。
這次上傳至YouTube者,僅台語配音,我自己朗讀,氣不很順。遠流初版附光碟,台語由劉森雨配音,惜已絶版多年。
二十年來,這繪本一路有很多友人相助,包含遠流諸友。今日製作網路版,上傳YouTube,尤思故人。
/黃武雄 2015/09/11
創作此繪本時,我人在加州Stockton二姐家養病,年詢才十歲,日夜暱在我身邊。我作畫時他坐在我對面,或爬到桌底下玩耍,時而上來瞄瞄我的畫,講兩句他的意見。二十年忽焉而過,孩子一眨眼就長大了。重翻這繪本,想起作畫的那個令人懷念的夏天。
上文「自由的禁果」多次提到全人學校創校校長老鬍子。老鬍子本名程延平,為台灣畫家。這繪本首次在誠品發表時,由老鬍子與林真美講評,紙風車演劇。
其後出版國際版時,老鬍子幫忙我找秋雨物流特助蘇國慶協助。蘇亦畫家,與老鬍子藝專同學,擅長捕捉晨昏四季,光影流轉。國際版有台、中、英、日四國語言。Tamy Wu 英譯、林真美日譯。
這次上傳至YouTube者,僅台語配音,我自己朗讀,氣不很順。遠流初版附光碟,台語由劉森雨配音,惜已絶版多年。
二十年來,這繪本一路有很多友人相助,包含遠流諸友。今日製作網路版,上傳YouTube,尤思故人。
/黃武雄 2015/09/11
2015年8月7日 星期五
教育手札 (2015.08.07)
昨晚知道孩子們已經安全撤離教育部,終於鬆了一口氣。我們要擁抱孩子們,為他們喝采,歡迎他們平安回家,同時在心底永遠懷念冠華。
關於成立「全民檢視教科書平台」,我的呼籲,早先是對孩子們的,譲他們有個不同的選擇,不必艱苦的死守在抗爭現場,尤其不要再發生任何悲劇。那時是希望平台由他們來主導。
這項呼籲也對社會,看看有沒有大人願意幫忙孩子們做。尤其一些社會科學的學者、教師與文化工作者。
現在孩子們已安全撤離,他們會不會考慮,我不知道,由他們來主導,最有正當性,也最能引起共鳴。
不過本質上,平台是分眾的,誰都可以成立一個分站。我正在詢問某社大,能否成立一個平台的「某社大站」。
雖然反課綱的抗爭,已暫時落幕,但全民檢視教科書的運動,仍然可以持續,它在文化層面的影響會更深遠。
兩月前在「曽柏瑜與講道理的時代」一文中,我寫過:「講道理的時代終於來臨」。全民檢視教科書,會提供講道理的材料,深化講道理的內涵。
吳部長8/2在座談會上,不是一直要逃避課綱人選的爭議,要求只談微調課綱的內容嗎?
人選的爭議,是程序性的道理,不能不講,但直入課綱內容更好。內容是實質性的道理,大家一起來講歷史的、社會的、事實的與思想的道理,誰是誰非,誰真誰假,誰在編造謊言,誰在還原事實,譲全民一起講道理,一起來檢視。
檢視的過程,不只讓在學的眾多孩子們分辨事實,學會講道理,也讓眾多大人們(包括孩子們的父母)有機會看事實講道理,掏出自己腦袋裡被裝進去的一大堆東西,拿出來細看一番,比對事實。
台灣史的主體性,涉及一個地方人民的文化認同。多元文化的精神,則譲台灣人走向世界。我們所講的道理在這兩者之間游移,這個社會的文化就會逐漸成熟。
來源:黃武雄教授 facebook
關於成立「全民檢視教科書平台」,我的呼籲,早先是對孩子們的,譲他們有個不同的選擇,不必艱苦的死守在抗爭現場,尤其不要再發生任何悲劇。那時是希望平台由他們來主導。
這項呼籲也對社會,看看有沒有大人願意幫忙孩子們做。尤其一些社會科學的學者、教師與文化工作者。
現在孩子們已安全撤離,他們會不會考慮,我不知道,由他們來主導,最有正當性,也最能引起共鳴。
不過本質上,平台是分眾的,誰都可以成立一個分站。我正在詢問某社大,能否成立一個平台的「某社大站」。
雖然反課綱的抗爭,已暫時落幕,但全民檢視教科書的運動,仍然可以持續,它在文化層面的影響會更深遠。
兩月前在「曽柏瑜與講道理的時代」一文中,我寫過:「講道理的時代終於來臨」。全民檢視教科書,會提供講道理的材料,深化講道理的內涵。
吳部長8/2在座談會上,不是一直要逃避課綱人選的爭議,要求只談微調課綱的內容嗎?
人選的爭議,是程序性的道理,不能不講,但直入課綱內容更好。內容是實質性的道理,大家一起來講歷史的、社會的、事實的與思想的道理,誰是誰非,誰真誰假,誰在編造謊言,誰在還原事實,譲全民一起講道理,一起來檢視。
檢視的過程,不只讓在學的眾多孩子們分辨事實,學會講道理,也讓眾多大人們(包括孩子們的父母)有機會看事實講道理,掏出自己腦袋裡被裝進去的一大堆東西,拿出來細看一番,比對事實。
台灣史的主體性,涉及一個地方人民的文化認同。多元文化的精神,則譲台灣人走向世界。我們所講的道理在這兩者之間游移,這個社會的文化就會逐漸成熟。
來源:黃武雄教授 facebook
2015年8月6日 星期四
換一場嘉年華會 (2015.08.06)
颱風要來,反課綱運動的孩子們還在第一線抗爭,令人擔心。
這場運動孩子們已經付出夠多。要糾正敎育部的違法,對抗顢頇的政府,不是孩子們承擔得起的。
事實上,執政者要把政治介入教育,早在2012年就已開始啓動。這是一個由上而下的政治企圖(見旺報2012/07/13;亦見吳介民:「教科書背後」)。讓小蝦米來對抗大鯊魚,社會不會對孩子們有過度期待的。
孩子們不肯接受洗腦教育的聲音,已經喚醒社會。這樣的成就已經够好了。
現階段無法讓手握大權的大人們承認錯誤回心轉意,這絶不是孩子們的責任。
此時此刻,孩子們不妨考慮改變形式:先譲眼前的艱苦抗爭落幕,把運動訴求轉向民間,與大人們一起成立「全民檢視新教科書平台」,透過分析新教科書的內容,讓全國學生一起來檢視對錯,破除謊言,反洗腦。
這樣的做法,更能啓發數十萬中學生發展獨立思考的能力,達成實質的反洗腦教育的效果。
這個全民檢視新教科書的平台,以目前大家熱切關注課綱的情勢來看,很容易就可以成立,並架設起來,而與新敎科書同步上路。當然平台不只是一個,而且或有形或無形,或現實或虛擬。
平台的成員包括學生、教師與學者。許多歷史、社會、教育的學者與教師都會樂意參與,只要反課綱運動的孩子們登髙一呼,大家都會群起響應。
這樣的文鬥,對全民反洗腦的效果會更好。這才是教育部長在8/3座談會上夸夸其談的「多元討論」。
然後發動「學兄姐給我書」的行動,請擁有舊教科書的學兄姐們,捐書或借書給下一屆的學弟妹,譲學弟妹比對新舊教科書的矛盾,從而思索其間涵意。這將蔚為一場有趣的又深刻的啓蒙運動。
反課綱運動經過月來孩子們的犠牲與傷痛,已經打開了新局面。第一線的孩子們,不妨考慮:從悲壯走出來,轉向種種創意的、喜劇的、互動的,又有實質「反洗腦」效果的草根運動。
走過幽暗的、艱苦的、孤寂的夜路,換個幽默的心情,在草原辦場嘉年華會,可以洗滌傷痛,開啓新的契機。
---謹致冠華、他摯愛的爸媽及他的伙伴們。
來源:黃武雄教授 facebook
本文同步刊登於自由評論網、民報。
這場運動孩子們已經付出夠多。要糾正敎育部的違法,對抗顢頇的政府,不是孩子們承擔得起的。
事實上,執政者要把政治介入教育,早在2012年就已開始啓動。這是一個由上而下的政治企圖(見旺報2012/07/13;亦見吳介民:「教科書背後」)。讓小蝦米來對抗大鯊魚,社會不會對孩子們有過度期待的。
孩子們不肯接受洗腦教育的聲音,已經喚醒社會。這樣的成就已經够好了。
現階段無法讓手握大權的大人們承認錯誤回心轉意,這絶不是孩子們的責任。
此時此刻,孩子們不妨考慮改變形式:先譲眼前的艱苦抗爭落幕,把運動訴求轉向民間,與大人們一起成立「全民檢視新教科書平台」,透過分析新教科書的內容,讓全國學生一起來檢視對錯,破除謊言,反洗腦。
這樣的做法,更能啓發數十萬中學生發展獨立思考的能力,達成實質的反洗腦教育的效果。
這個全民檢視新教科書的平台,以目前大家熱切關注課綱的情勢來看,很容易就可以成立,並架設起來,而與新敎科書同步上路。當然平台不只是一個,而且或有形或無形,或現實或虛擬。
平台的成員包括學生、教師與學者。許多歷史、社會、教育的學者與教師都會樂意參與,只要反課綱運動的孩子們登髙一呼,大家都會群起響應。
這樣的文鬥,對全民反洗腦的效果會更好。這才是教育部長在8/3座談會上夸夸其談的「多元討論」。
然後發動「學兄姐給我書」的行動,請擁有舊教科書的學兄姐們,捐書或借書給下一屆的學弟妹,譲學弟妹比對新舊教科書的矛盾,從而思索其間涵意。這將蔚為一場有趣的又深刻的啓蒙運動。
反課綱運動經過月來孩子們的犠牲與傷痛,已經打開了新局面。第一線的孩子們,不妨考慮:從悲壯走出來,轉向種種創意的、喜劇的、互動的,又有實質「反洗腦」效果的草根運動。
走過幽暗的、艱苦的、孤寂的夜路,換個幽默的心情,在草原辦場嘉年華會,可以洗滌傷痛,開啓新的契機。
---謹致冠華、他摯愛的爸媽及他的伙伴們。
來源:黃武雄教授 facebook
本文同步刊登於自由評論網、民報。
2015年8月3日 星期一
多元文化與新舊課綱 (2015.08.01)
一、
新舊歷史課綱內容的爭議,真是所謂「台獨史觀」與「中國史觀」之間的差異嗎?
去年二○一四元月,爭議初起,我仍在病中。為了弄清楚癥結,用心對照兩種課綱。那時我看到的,並不是所謂統獨之爭,而是兩種世界觀的不同。說新課綱是「微調」,其實是「大調」,因為世界觀完全不一樣了。舊課綱所重視的「多元文化」與「公民社會」內容,在新課綱中被拿掉。例如,第四主題「當代台灣」,舊課綱的第四章「台灣文化的多元發展及其與世界文化的交流」,與「教育發展」全部刪除。其他地方再也看不到有多元文化或公民社會的歷史題材。
然後,新課綱只強調「經濟發展」。在同一主題第二章中,原來舊課綱中,「經濟發展與挑戰」的「挑戰」兩字,也被拿掉。原來「討論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社會與環保問題」,當然也刪除了。在新課綱中,只留下「經濟起飛」作為重點,並不斷凸顯當時政府帶動經濟起飛的功勞。
二、
當代人類最主要的兩個課題,一為處理個體與集體之間的矛盾;另一為平衡文明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引入「多元文化」與「公民社會」的觀念,用來處理第一個矛盾,是進步的,是人類到二十世紀中葉,歷經專制統治、各種壓迫與戰亂的痛苦,才找到的一條掙脫集體主義的出路。這是現代文明國家的教育,最核心的精神。新課綱完全無視它的重要性,大筆一揮,全部刪除。令人匪夷所思。
另一方面,只向經濟發展傾斜,無視於它對環境與社會的衝擊,也是難以理解的偏頗。新課綱的立足點,就是這種反動落伍的世界觀。倒是我很佩服當時擬訂舊課綱的歷史學者們,能夠把現代文明社會主張「多元文化與環保」的世界觀融入課綱中。新舊課綱之爭,就是落伍與進步的兩種世界觀之爭。這才是關鍵的差異。
三、
在舊課綱中,看不到所謂的「台獨史觀」。泛政治人喜歡製造名詞,亂扣帽子,真令人啼笑皆非。
舊課綱有台灣的主體性,這點無庸置疑。任何人談自己的歷史,一定是從自己的身邊談起,這就是主體性。一個人寫家族史,也有其家族的主體性。一個小孩要認識世界,當然先認識母親、親人、鄰里、縣市、國家,再逐步擴及世界。教育不能違反這個最自然的,由近及遠,由內而外的認知程序。在台灣實施歷史教育,當然要從世世代代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出發,談他們的生活、社會、苦難與歡樂,追尋他們的共同記憶,這就是主體性。這樣的主體性,其實是多元文化的一環,也是公民社會的出發點。舊課綱強調台灣與世界的歷史互動,這是為下一代打開視野與胸懷做好準備。台灣主體性則是它的基礎。
人充份認識自己的家園,進入世界才遊刃有餘。主體性不是地域性,正好相反,主體性與世界性是雙生子。詩人馬拉嘉講:
欲邀遊天地
還戀我故土
正是這樣的寫照。而進入世界,則是尊重多元文化,欣賞異民族的起點。
相對的,新課綱處處強調中國角色與漢族中心主義,並割裂台灣與世界的互動。例如在第一主題「早期台灣」第二章,把「說明……漢人、日本人與原住民的接觸,進而敘述荷西及鄭芝龍時期台灣與世界體系的互動」整段刪除。講台灣史,可以不好好談原住民與來台漢人早期的接觸嗎?在新課綱中,「漢族中心主義」不僅貶低台灣對外的互動,也漠視原住民的存在與貢獻。輕蔑多元文化,一直貫穿於新課綱的思維。
四、
如果要套上史觀兩字,舊課綱的史觀,比較接近「多元史觀」。這是目前世界各文明國家,在歷史教育中所採用的世界觀。至於新課綱,該用什麼字眼來界定它的史觀?我不知道。只知道它是漢族中心主義的、一元的、落伍的、沙文的、不符合世界潮流的史觀。把「多元史觀」中,有關台灣的主體性,硬拗成「台獨史觀」,然後與「中國史觀」對立起來,模糊焦點,再度撕裂台灣社會,這是極為不智的做法。
--------
後記:
為了堅持信念,為了不接受反動落伍的洗腦教育,反課綱運動的孩子們猶在烈日與暗夜中奮戰。他們看得比大人清楚,他們熱情真誠,台灣所有人都應該為他們驕傲,為他們的獨立判斷、為他們的堅持信念而驕傲。但他們已歷經難以名狀的磨難與傷痛。手銬、束帶、羞辱與死別,這些煎熬對於大人都難以承受,我們何忍還讓他們在街頭受苦?
教育為的是未來,他們代表未來,未來的世界屬於他們。他們知道,他們的未來是多元的世界。他們有權利選擇沒有遮掩、沒有謊言的多元史觀。手握大權的大人們,放手吧,他們不是別人的政治工具,就是因為他們不想當政治工具,才挺身出來抗議。是你們想把他們當政治工具,才有今日的抗議與永遠的傷痛。記得冠華最後的吶喊嗎?記得嗎?……。
孩子們是對的,請聽聽他們的規勸。撤回新課綱,讓他們早點平安回家。
本文刊登於「自由共和國」(2015.08.03)。
參考資料:歷史課綱到底改了什麼?─ 新舊版本比較 (2014)
2015年6月29日 星期一
曾柏瑜與講道理的時代 (2015.06.22)
一、 全文下載
知道柏瑜要代表綠黨,出來競選新北市的立委,心中但覺不忍。
她啊,才二十三歲!就決心要步入複雜艱苦的政治生涯。
去年太陽花學運中,我注意過一個女孩,站在麥克風前,肩披微紅的長髮,穿著一襲草綠色的夾克,眼神堅定、口才清晰。她也出現在電視的時論節目中,面對眾人,有條有理的論述什麽才是對的政治觀點。
半個多月前,她來到我僻居山中的農舍。那是一個下過春雨的午后,陪同前來的,有綠黨的老友根政與東漢。在陽台坐定,我看到的不是去年學運時面對龐大的國家機器,來回折衝的女將,而是一位清純的少女,稚氣未脫,僅僅山谷繚繞的美麗雲霧,已足夠叫她興奮久久。
她已決意出來參選,純然為著理想。我自願為她寫這篇推薦文,支持她,但也帶著慚愧。慚愧我們這一代人沒有替下一代打造一個像樣的環境,她們就已匆匆長大。慚愧我們這一代人留下一個是非不明的社會,卻要她們以血肉之軀去對抗國家機器,來喚醒我們的良知。現在她們更選擇政治作為志業,為了相對美好的明天。
我記得二十年前1994/4/10一次教育改造的大遊行中,我們的T恤背後寫著一句標語「為下一代而走」。今年2015,眼前的年輕人就是當時的下一代。現在他們已經長大,正在告訴我們什麽才是對的道理、什麼才是好的社會,並且勇敢的走到我們的前面。
柏瑜便在這行列的第一線。
二、
當然,慚愧不會是我支持柏瑜的關鍵。關鍵是年輕世代已經帶領台灣社會開始講道理。柏瑜與她的同伴是他們之中的佼佼者。一個社會開始講道理,這個社會就有了希望。
我並不是說,此前沒有人講道理。正好相反,歷史的任一時刻,都有一批人大聲或小聲的在講道理,只是通常他們是絕對少數。社會多數人聽不到他們的道理。但太陽花學運一夕之間點燃了台灣社會的理智。忽然有接近一半,甚至多於一半的人,用心在聼,在想,甚至自己也講起道理來。這是重要的成就,也是希望。
講立場容易,講道理難。很多人整天在公開或私下的場合,侃侃而談,講的都是立場,不是道理。講立場只要人云亦云就可以談個不休。但講道理,則需要來回辯證,從不同的立場,相互駁斥,尋找事實,客觀分析。
只有大家開始看事實,講道理,民主才有了內容,也才有機會深化。
1987年台灣解除戒嚴[1],台灣社會並沒有因此開始講道理,大家在迷霧中摸索的只是抽象的民主。主流媒體仍然壟斷輿論的平台、壟斷資訊、掩蓋甚至歪曲事實。記得嗎?1988那年五二O農民運動[2],無數人民被鎮暴警察打得遍體鱗傷,主流媒體卻誣指農民預謀暴力,載整車石頭上台北來丟警察,還準備火把、汽油彈。中研院與清大教授費心用科學方法求證,發覺這些指控皆子虛烏有。但求證的結論無法在主流媒體出現。那時還沒有網路可以突破主流媒體的謊言。人們只依賴主流媒體的報導在論斷是非。這樣的事件層出不窮,這樣的現象天天都在發生,五二O農民運動只是一個例子。統治者控制媒體,媒體捏造事實,控制輿論。
一個社會能講道理的基礎是根據事實,可是事實被扭曲、被掩蓋、被謊言取代,人們如何能做出正確的評斷?「雪亮的眼睛」終究是少數。即使到1990年代末期,甚至2010,戒嚴已經解除多年,統治者猶能依靠媒體、依靠謊言控制人們的大腦與喜惡,而贏得多數的選票。
記得嗎?更早的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自由中國事件、柏楊事件、中壢事件、美麗島事件…,每一事件發生,報紙與電視鋪天蓋地的輿論,盡是獨裁者的一言堂。即使在解嚴之後,勞工、農民、學生、婦女、環保人士…提出種種社會改革的民主訴求,一次次走上街頭…。這些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仍被指控為暴力,或以其他荒謬的名目構陷或嘲弄,藉此轉移焦點,避開訴求本身的討論。「講道理」這樣理所當然的事,在那樣的時代,沒有一點機會萌芽。民主只有空的殼子,徒具形式。
三、
時序推移,距離解嚴二、三十年過去。去年2014發生太陽花學運。3月18日學生們和平佔領立法院,目的在喚醒國人關注黑箱服貿的危機,並抗議統治者指令立委違法二讀服貿闖關。本身不守法的統治者仍然以「沒有法治就沒有民主」譴責學生不守法。僵持六天之後,學生進佔行政院,統治者見獵心喜,下令血腥鎮壓,並試圖炮製過去那套方法,指控學生暴力,模糊學生嚴正的訴求。
「什麼是暴力?!」曾柏瑜悲切而肅穆的質問。作為太陽花學運的媒體發言人,她出現在主流媒體的政論節目上。
躺在地上手無寸鐵抗拒驅離的學生是暴力;用警棍盾牌把學生打得頭破血流的鎮暴警察不是暴力?!打破幾塊門窗進入行政院靜坐的學生是暴力;但先驅趕媒體記者、後關起門來,對學生動用私刑的霹靂小組不是暴力?!
翌日行政院長高分貝譴責學生暴力,而對於鎮暴警察的血腥鎮壓,則公開宣稱:「不這樣做,愧對國人」。
注意這已經是解嚴二十七年後、經歷「民主先生」所誇耀的寧靜革命與兩次政黨輪替的2014年。
當千萬隻眼睛屏息靜氣澈夜不眠盯著血與哭喊的電視畫面,當曾柏瑜隔天帶著疲憊、痛苦與哀戚的神情要求重新定義暴力,一個講道理的時代正悄悄來臨。
四、
經過2009年以來,學生與一些NGO團體一連串衝撞保守勢力反民主的行動:從反媒體壟斷、野草莓、大埔事件、洪仲丘事件…到太陽花學運反黑箱服貿,年輕世代的抗議行動,配合他們透過網路講道理的聲音,突顯出統治者的顢頇,也喚醒了大眾。那些聲音指出台灣正快速在沉淪的民主,主張公開討論兩岸關係、財團暴利與社會正義,同時提出由下而上的人民監督與直接民主。這些論述經由一次次發生的事件,引起社會廣大的迴響。
到2014年3/23統治者濫用國家機器血腥鎮壓之後一個禮拜,五十萬人民身穿黑衣,手持太陽花靜黙的走上台北街頭,其中絕大多數是年輕世代。這是台灣有史以來最大的公民運動。謊言失效了,這次多數人民眼睛已經擦得雪亮。主流媒體迫於商業利益的需要,不再像過去一味體察上意,而必須開放民主討論的平台。同時網路是重要的介面。多年來年輕世代在網路上討論問題、分析事理、尋求證據、發現事實。
無遠弗屆、相互辯證的結果,年輕世代學會講道理。更因為講道理而容許不了謊言,他們付諸行動,帶領社會講道理。
終於多數人民不再相信統治者的一言堂,不再相信謊言。講道理的時代來臨了。
曾柏瑜是少數因研究服貿而看到服貿後果嚴重的人。早在太陽花學運之前,她便與伙伴們認真分析服貿,並深入討論民主與憲政的種種議題。學運二十三天,立法院現場不只成為民主抗爭的核心,它的四周更變成一所露天的民主學校。各方湧入的學生、教師與不同年齡層的人們在那裡熱絡的學習與討論、相互辯證。這些講道理的熱忱,散發開來,經由耳語、電視與網路,走進家家戶戶的客廳,滲入大街小巷的飯館與咖啡店。
服貿的利弊是什麼?服貿一旦實施,台灣經濟就會更好?以後會不會變成「老板是中國人,員工是台灣人?」服貿怎麼變成黑箱?為什麼擬訂過程不譲各行業的人知道?政府本身可以不守法?「當獨裁成為事實,革命便是義務」不會太激進嗎?
暴力是什麽?國家暴力就不是暴力?一個國家的法律,公民可以不服從嗎?「公民不服從」是什麽意思?什麼是世代正義?經濟與民主,什麼該優先?什麼是自經區?可以只有代議民主而不要直接民主嗎?無數的公共議題在每一個角落被談論、被分析。
一個社會一旦開始講道理,日子就回不去了。這股巨大的講道理的力量,在去年年底九合一大選時匯成江河,展現了人民的理智與判斷,保守勢力潰敗。終於台灣的社會開始有了希望。這是年輕世代用他們的熱情、理智與血肉之軀作出的重要貢獻。
五、
318太陽花學運之前,我對服貿與自經區一無所知,是318之後我才懂得這些即將改變台灣命運的政策,到底是什麼一回事。這次是講道理的年輕世代教育了我。
打過太陽花那場苦戰,曾柏瑜與她的同伴,又要一肩挑起另一場苦戰:代表綠黨參選新北市第11選區的立委。我不會勸柏瑜參選,因為我沒有道理叫年輕人再度犧牲自己安定平靜的生活,走上政治第一線。
但日前她來訪時,已下定決心參選。既已決意,我當然支持,因為尊重年輕人的志氣,更因為她們年輕世代的政治熱情,會帶來希望,讓台灣社會從講道理開始,把民主深化。
柏瑜在這選區競選的對手是羅明才,羅福助的兒子。這一選區是羅家的鐵票區,無疑的這將是一場艱苦的選戰。
「有沒有勝算?」我無法預判選情。但這是講道理的時代了,誰的志向與才智高,誰講的道理對,誰就有當選的機會,只要講道理的聲音能夠傳播出去。僅僅一年多前,誰料得到台灣的政治版圖會變成今日這樣生氣蓬勃?
只要是一對一,在野進步的力量不要分裂,她的機會是有的。只要有一些原來太相信舊勢力那套說辭的人,在這段時候,願意好好講道理,她的機會是有的。只要有更多年輕人出來投票,她的機會是有的。只要愛護自然的人,也關心政治,她的機會是有的。
環境與生態維護,指向土地的永續經營,我們怎麼使用這塊土地,這塊土地就會變成什麼樣子。政治決定我們怎麼使用土地,所以環保與政治密不可分。如果柏瑜代表綠黨當選立委,意謂環保將會受到國家更多的重視。
多少年來,許多愛護自然、支持永續經營的人們,為了維護生態與環境,不分藍綠作了很多努力,但成就極其有限,因為主政者從來就側重開發。民進黨(DPP)是妥協黨,國民黨則是百分之百的開發黨。台灣從城鄉到山野,開發之快,令人喟嘆。讓綠黨在立法院有幾個席次,扮演關鍵少數影響政策,對生態環保無疑的,是有積極的作用。
六、
朋友們一聽到柏瑜要參選立委,第一時間的問題是:「會不會太年輕?」
一般人普遍會有這種反應,尤其台灣社會一向是否定年輕人的。雖然外表上大家都怕老,喜愛打扮得年輕,但本質上這是個愛說教的老大社會。年輕的特質:好奇、冒險、創新與理想不被真正重視。好多年來,「現在的年輕人只會⋯」這類輕蔑加喟嘆的語句,經常掛在中老年人的口中。「草莓族」一度是年輕人的印記。直到這一兩年,年輕人仗著熱情與勇氣,闖出一片天,這類眨抑的話才稍見收斂。
對於年輕人不宜參選立委,一個比較持平的理由是:「年紀大一些,社會經驗多,待人處世比較週延。」但老實說,年紀大有利也有弊。利是週延甚至圓融,弊是傾向保守、顧慮多、利害糾葛深。如果不回到個人本身的條件,很難一概而論。
我認為真誠、理智、視野開闊,重視公益、又兼社會熱情,才是關鍵條件。
幾所重要大學人文社會的系所,近年培養出一批會思考又有淑世情懷的人才。曾柏瑜是其中之一。尤其社會學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研究直指核心,柏瑜來自社會學的科班,她的知識訓練更厚實了她看問題的基礎。
她的真誠、理智、視野、熱情都不成問題,遠遠好過檯面上許多中老年的政治人物。雖然與她,只有一面之縁,但學運期間我密切注意過她的言論及表現,在323學生處境最困厄的時刻,她心繫同伴安危,態度真摯,令人感動。面對保守勢力的圍勦,更沈著冷靜,說理清楚又切中要點。我在附註中列出幾個節目的連結,讀者不妨自行判斷[3]。
。。。。
事實上,相對於上一個世代的年輕人,這個世代的年輕人是比較真誠的。英文說:"Don't trust over twenty five." 意思是:二十五歲以上的人不能太相信。
但同樣是二十五歲以前,上一個世代與這一世代,人的心理品質還是不一樣。時常有人問我:「這個世代的台大學生,與之前的台大學生有什麼不同?」他們的眼神告訴我,他們想由我口中確認現在的學生太不用功,軟弱又缺乏毅力。但我看到的是另一個更深層的面向:真誠。
過去學生上台講專業的功課,講得好,台下學生通常沒有表情,有人心中還不服氣;講得差,台下偶而會有暗笑的聲音。但這一代學生不一樣,同學講得好,大家會高興的鼓掌,講得差,大家會相互支援,相互打氣。
這現象不難解釋。在資源匱乏的時代,人比較勤奮,但競爭相對激烈,人比人,明爭暗鬥是普遍現象。今天社會逐漸富裕,人變得比較寬容,而且會相互欣賞,相互合作。也因為這樣,人的品質提升,人際關係變得真誠。
回頭看看上一代的政治人物,有幾人能真誠的相互欣賞?像曾柏瑜這樣的年輕一代若參與政治,帶進來的是真誠,是講道理,台灣政治的格調也會提升。
就這個意義來說,年輕正好是加分。事實上不只在國內,近年世界各國年輕人問政有普遍化的趨勢。理由很簡單,由於網路普及,年輕人心智早熟,理想色彩鮮明,又少有利益糾葛。尤其今年五月,才20歲的英國女大學生Mhairi Black 擊敗工黨重量級人物,當選國會議員,最為人津津樂道。
七丶
「說年輕人有理想,但有理想的人有必要急著要競逐權力,追求名利?太陽花世代參選,會不會污染學運的淸純與理想?」這是朋友們質疑的第二個問題。
沒錯,下焉者藉政治追逐權力,中焉者獨善其身與政治保持距離,只有上焉者才把政治當作一種志業。
今天我們仍習慣把參與政治,尤其參選公職當作追逐權力與名利。這種看法是舊時代的遺緒。在獨裁統治之下,重要公職如中央官員民代或縣市長,是由上面分派或輔選的,主要任務是執行獨裁者的意志、不能有所作為,好處則是分享社會地位與特權。戒嚴中期之後,雖開放極少數的增額中央民代,亦只聊備一格,無濟於政事。在那樣的時代,人民自然把爭取重要公職,當作是追逐權力與名利。
但在民主社會,公職可以影響國家決策,為人民謀福利,所以透過參選,政治可以是一種志業。台灣社會的民主才剛起步,優秀人才參政的效果還未顯現,多數人對於參選難免負面。但民主要深化,一定要靠一大批有理想有視野又有思考力的人才進入政界,以政治為志業,民主政治才會逐步健全。
太陽花學運之後,年輕人體認到要改革政治,就要投身政治。看著曾柏瑜與她的同伴決心走上這條艱苦的漫漫長路,我們只有感謝她們,黙黙祝福她們,何忍以競逐權勢名之?
八、
新近崛起的第三勢力:時代力量、基進側翼、社會民主黨,加上原有的綠黨,試圖結盟,介入政治參選立委,給台灣人民帶來一股清新的希望。大家對第三勢力會賦予期待的原因是:這些人有理想。
但1970、1980年代許多人的理想凋落,今日第三勢力的人難道不會重蹈覆轍?」 這是朋友們擔心的第三個問題。
沒有人能替未來保證什麼。我們只能比較兩個時代的政治環境,從這裡去尋找信心。
早年的黨外人士與DPP黨員年輕時也都有崇高的理想。要注意:他們那時理想的高度,並不遜於今日第三勢力。
在獨裁的年代,理想背後還要有巨大的勇氣。刑求與牢獄之災,甚至家破人亡,是隨時要付出的代價。我們必須肯定當年的黨外與DPP對台灣民主的貢獻,是他們的理想、堅持與犧牲,突破戒嚴,造就了今日台灣的民主。只是那樣爭來的民主迄今沒有深化,他們之中有些人早年的理想失落,甚或變質,無法符合人民的期待。為什麼?
我從來不喜歡拿道德量尺去品評人,不喜歡動輒開口閉口藉「人性」兩字去數說人。因為談到道德就沒什麼好再談下去了;談到道德,大家就只搖頭感嘆,感嘆世風日下,同時暗示自己品格高尚。
其實人性不盡然只有醜陋。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聖與魔、善與惡、美與醜、正面與負面的兩種力量。這是古來東西方宗教的信念。上帝按照祂的形象造人,因此「每個人的身上都有神性」這個概念衍義成基督教的人文傳統。佛教亦承認每個人都有佛性,所以禪宗講「直指人心,立地成佛」。
好的客觀環境激發出人性中的正面力量,為社會帶來希望。「政治作為一種志業」的意涵,便是創造出這樣的政治環境。
相應的,理想凋落甚或變質,結構性的外在環境通常是主因。個人反而不是無意識,隨波逐流,就是無奈。在歷史的某些時刻,特定位置的個人,也許可以有所作為。但他可為而不為,並非人性醜陋的道德問題,而是認知上的局限。沒有足夠廣闊的視野,沒有足夠深刻的了解,他的言行格局就會停留在一定層次。
跳開道德批評,而就事論事,探討結構性的政治環境、辯證的看待歷史的細微,才能看到問題關鍵。
回顧二、三十年來民主運動的起落,直視其內因,多少是第三勢力未來之路的借鏡。
九丶
2015年的台灣社會已開始講道理,不同立場的聲音都可以攤開來相互對話,相互辯證。這提供了一個好的政治環境,使得深化民主的理想,有條件可以日益茁壯。固然社會本身是一個複雜系統,不同利益的糾葛、不同價值的交錯、不同認知的溝通,隨時都會使民主變調,使理想腐蝕。但講道理的政治環境至少是一個好的起點。這是今日第三勢力堅持理想的有利條件。
早期的DPP,即使到解嚴之後,每天都還在抗爭在救火,未有講道理的民主平台,雖自稱「民主進步黨」,但民主只是抽象,進步徒托空言。到了2000年僥倖取得政權,仍不幸是少數執政。
2000年首次政黨輪替,DPP取得政權,可是總統得票與立委席次皆未過半,絶對多數仍掌握在保守勢力的手中。這樣的少數執政無法貫徹民主改革,只好沿用舊勢力的陋習,透過底下利益交換才能推動一點政策。原來進步的政策,不是妥協就是胎死腹中。
可是為什麼造成少數執政?其背景是解嚴之後,DPP未曾深耕民主訴求,就急於執政。
1990年初,DPP的黨領導人公開宣稱:成立政黨的目的在於取得政權。可是DPP的民主理想是什麼?要改革什麼?要把台灣帶往何處?黨內沒有深入討論達成共識,人民也一無所知。當時很多人質問:「民進黨與國民黨有什麼差別?」
黨領導人說:「只有品質問題,沒有本質問題」。加上媒體仍然控制在舊勢力的手中,沒有公開講道理、討論民主改革的平台,民主的面目是模糊的[4]。對多數人民來說,民丶國兩黨只在爭奪權力,唯一的差異是統獨立場似乎不同。國民黨明白主張「統」,DPP好像傾向「獨」,但什麼是「獨」?怎麼「獨」?在1990年代,多數人民的國家認同還未經深思,慣性的偏向大中國意識,DPP無法公開表明「獨」的政治立場。
由於民主改革的訴求不清不楚,解嚴十多年,DPP並未取得多數人民支持。只因國民黨內部分裂,鷸蚌相爭,2000年DPP僥倖取得政權,但落得少數執政而寸步難行是必然的結果。這是DPP執政時期客觀環境的限制。
十丶
當人民再度將希望放在第三勢力與DPP的整合,更必須把時間拉長,檢視這幾十年來DPP從在野到執政所走過的路,也循此進一步探究理想凋落的背景。
事實上,從1986年突破黨禁建黨以來,DPP有三件事該做而沒做:
(1) 草根經營:1990年代開始,DPP為了早日執政,把選舉當成首要之務,因此無力深入基層發掘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得到草根支持;也未曾把具體明確的民主理想帶到基層,透過對話,提升基層的民主水平。有很長一段時間,DPP所謂「基層經營」只是仿效國民黨的老套,經營樁腳,目的在吸取選票;而非由下而上,健全民主基層細胞。一個政黨的民主訴求,重要的泉源來自草根。沒有好好經營草根,民主改革與人民需求脱節,人民對民主的認識也停滯不前,政黨的志業窄化成吸取選票,理想內容淘空,日久自然變質。
(2) 人才培育:幾十年來DPP追求民主與改革政治的訴求,吸引無數有理想的年輕人入黨,但DPP沒有一套人才培育的辦法與管道,譲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年輕人加入DPP之後,能否發揮抱負與潛能全憑運氣。投靠誰,誰就成了他未來的靠山。有一天靠山倒了,他先前的努力也付諸流水,因此山頭與派系林立。年輕人的民主理想被糟蹋成護主的忠誠。另外,因參政之後,除非現任公職或黨職,生活頓失著落,無法像一般人有固定薪水或生意可以養家活口,於是天人交戰,理想與麵包的矛盾易使理想變調。
(3)民主論戰:推動民主理想最關鍵的是:透過學習、思辨與對話,對內弄清楚所追求的民主,其內容是什麼;對外進行文化論戰,尋求人民支持,最後再轉成選票,變成政策。但DPP即使到2000年執政,也沒有費心去經營出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平台,在這些平台講道理、談事實,讓多數人從半個世紀的洗腦教育中醒來,同時經由對話與論戰,深化民主的內容,凝聚黨內外對民主與進步訴求的共識,當然也沒有意識到文化詮釋權的重要。相反的,保守勢力仍然控制主流媒體。民主與進步的理想,在輿論中節節敗退。舊勢力顛倒是非的保守言論,即使進入2010年仍居絶對優勢。
其他因如規範黨員政治獻金的來源,界定其流向屬公或私,也一直沒有處理,惹人物議。及至執政,遂向財團靠攏,迭有立場向右倾斜之譏。加上前述三件事該做而沒做,DPP的民主訴求虛泛無根,立場隨風搖擺,尤其遇到開發與環保之爭,經常一面倒向開發。
這些不利的政治現實,使民進黨一些擁有理想的個人,不易堅持理想,思維言行也與國民黨也漸趨一致,只是尺度深淺不一。改革者慢慢被「被改革者」同化,恰好應驗了「民進黨與國民黨的差別,不是本質問題,而是品質問題。」
當然,理想發霉也與個人的主觀條件有關。一個勤於思考、不斷反思的人,會更知道不忘初衷。介入政治一旦有了舞台與權力,人很容易自我膨脹。這是很多年來台灣政壇一個令人悲哀的現象。「看到自己」是唯一的藥方,也是每一個人永遠的課題,只是不限於以政治為志業的人。
持平而論,DPP黨內還是有許多令人敬重的人士,迄今仍堅持理想,努力不懈。我們探討的只是這二、三十年來民主進程內在的問題。
十一丶
今日第三勢力所擁有的條件,相對有利於理想的堅持。各政黨所標誌的民主訴求較為明確;輿論平台可以講道理的氣候也逐漸成形;而且各政黨成員所儲備的思考力與反思力,較為厚實。
2008年第二次政黨輪替,DPP士氣跌入谷底,中生代的新領導人,勇敢面對困境,試圖帶領DPP浴火重生。另一方面,國民黨重新執政,保守勢力仍驕橫如故,亂象叢生。年輕世代如夢初醒,藉由網路辯證與串連,一次次引發抗議行動,終於捲起龐大的人民力量。DPP經過七年的淬練,也重拾信心,由於新領導人的論述能力、人格特質及領導風格,與過去迥異,為黨注入新的活力。各方對2016第三次政黨輪替,期待日殷。
去年爆發318太陽花學運以來,經1129九合一大選到今天,台灣的民主運動已邁入新的紀元。第三勢力深化民主訴求,各政黨分別針對台灣主體、直接民主、公民社會、多元文化、社會民主、世代正義,以及維護自然環境等重要的進步訴求,明白表述,使民主運動的面目變得清晰,又多元生動。DPP則匯集幾十年民主運動所累積的血涙、汗水、見解與資源,想把訴求整合,把力量凝聚,並試圖以民主作為亮點,讓台灣走向國際社會。
過去台灣的政黨政治失靈,原因之一是兩大黨都是右派政黨、一為右派甚至是極右政黨,另一則為中間偏右,導致左右失衡。現今第三勢力提出中間偏左的種種訴求,多少會牽動DPP的偏右立場左移,並產生平衡的作用。
這樣的結合,不只充實DPP原先空泛的民主內容,更可以彰顯它進步的面目,使民主進步黨名符其實。
面對2016中央選舉,第三勢力與DPP必須超越本位主義,以大局為重。合則成,分則敗。2000年DPP少數執政、國民黨鷸蚌相爭的殷鑑不遠。這次若兩股在野力量整合,立委席次過半,進步的民主法案可望落實,第三次政黨輪替,便是大有可為的多數執政。這時台灣的民主才會真正步上軌道,公民社會的理想亦可逐日成形。
十二、
2015年台灣民主運動的前途出現曙光,這是前所未有的現象。柏瑜與她的年輕伙伴願意投身政治,我們感激之餘,更要珍惜她們的熱情。尤其柏瑜不只關懷民主,更關懷環境運動,代表綠黨參選。環境是目前亟需特別正視的議題。
就台灣民主運動來說,我們這一代人是冷漠無力的一代,而對待自然環境而言,我們則是人類歷史上最揮霍的一代。世代正義不只是經濟條件的不對等,更是自然環境的世代剝削。人必須與自然共生。我們這一代人過度開發,享用資源,大肆污染,留給下一代殘破的自然環境。迄今毫無悔意,甚至沾沾自喜,談到發展經濟就眉飛色舞。
地球暖化、極端氣候逐年劇烈,大自然反撲的腳步直直進逼,人類這物種會不會大滅絶?很多人心中嘀咕:「如果大滅絕是世界末日,一瞬間天崩地裂,所有人一起死亡,那沒什麼大不了,想開一點就是。」可是大滅絕並不是那樣的世界末日,而是天災地變此起彼落,資源逐步耗竭。為爭奪生存條件,戰火處處,弱肉強食,文明倒退,回到遠比野蠻時代更殘酷的日子,終至人吃人。慘絕人寰的過程將延續三、五十年。
今天我們是否已經越過不歸點(point of no return),步入大滅絕的不歸路?沒有人知道答案。唯一能挽救人類及自身文明的是理性。當我們已衣食無缺,就要回歸簡樸的生活,與自然和平相處。可是我們依然心存僥倖,愚昧無知的沈迷於經濟成長−再成長。
這是全球性的大問題,台灣只蕞爾一島,何能之有?或許有人這樣想。況且對於全球環境變遷,每一個國家立場不同,各有盤算,整合之事,談何容易?但地球只有一個,在自然大反撲之前,人類的命運是一體的。台灣不能自外於國際,不能仰賴大國去解決,不能推卸責任。試想:每天我們用心在撫育自家疼愛的小孩,為了什麼?不就希望他們有個平安美好的未來?可是我們又矇著眼睛,只顧揮霍與逃避,留給他們的未來一個悲慘無助的世界。到底我們在做什麼?
相對於民主運動逐日成熟,環境運動仍被主流社會視為邊陲。當前最被寄以重望的兩位民主領袖,對環境問題的嚴重性看來並無警覺。一位首都市長對社會與環境的關係,似乎未經深思。另一位總統候選人,則重經濟輕環保,一如當年的「民主先生」。她的經濟專業,多少模糊了她對環境的敏感度,也阻斷她去細想迫在眉睫的環境危機;這令人擔心的事實反映出:台灣社會就人與自然的關係,還停留在幼稚階段。
少子化的議題就明白透露這一切。少子化對短期經濟不利,但對環境明顯有利。只有人口大量減少,環境負荷才能減輕,這是延緩大自然反撲斧底抽薪的關鍵,也是難得的契機。可是基於經濟掛帥,不論在民主或反民主的陣營,鼓勵生育卻無異議的成為因應少子化問題的共識。
人類的理性有無可能挽救人類免於大滅絕的悲慘災難?我是悲觀的。但即使無望,悲觀主義者,仍然要匍匐前進,奮鬥到最後一刻。這是人作為人的條件[5]。
台灣社會必須嚴肅面對經濟與環境的矛盾,快速跳脫出幾十年來經濟至上的慣性思維。綠黨成立近二十年,長年為環境議題努力不懈,在太陽花學運中藉由反核議題與民主運動接軌,吸引年輕世代關注與投入。柏瑜及她的年輕伙伴,代表綠黨參選立委,是一個新的起點。
此時此刻,為了環境,我們至少能做也該做這件事:協助綠黨進入立法院,立法保護自然、節制這一代人的貪婪、防止過度開發。這樣急切的聲音在今天立法院仍然十分微弱,113席立委之中,綠黨仍然掛零,經濟開發還是絕對主流。
十三、
柏瑜一行離開我家農舍時,天已放晴,山谷雲霧亦開,青翠怡人。山景雖美,但極端氣候的陰影徘徊不散。這些年來,環境危機其實是我最擔心的事[6]。
送走一行人,途中根政私下同我說,柏瑜組織能力極強,思考力與行動力皆令人讚嘆。例如她年輕的團隊,白天行動、夜晚開會討論、分配工作,半夜該完成的就完成,做事明快,效率神速。
幾天前,台大一些學生來看我。我問:「柏瑜在新店這選區參選,你們會來幫忙嗎?」他們說會。沒錯,年輕世代已經成熟,她們有遠見,有能力,知道做什麼,又樂於合作。該是老一代交棒的時候了。
這是一條漫漫長路。祝福柏瑜與她們的政治志業。
[1] 此文依綠黨召集人李根政囑託,將推薦文放在台灣民主運動的脈絡中書寫,讓我有機會把許多思緒整合。
[2] 這是台灣解嚴後,最大的一次警民衝突。事件後據中研院許木柱,徐正光兩位教授召集組成的觀察小組報告:現場參與的民眾近一萬人。歷時十七小時,衝突不斷。尤其入夜之後,憲警失控,血光遍地,吶喊震天,哀號四起。翌日當局大肆逮捕,並藉一手壟斷之媒體指控:農民預謀暴力,在北上卡車裡預長石頭於大白菜中,而導演出一齣石頭記。經清華十一位教授,至所稱搬運石頭之二崙公墓,一指控情節現場做模擬實驗,發現指控情節不實。
[3] (1) 1. 2014/03/19 新台灣加油(約 1:10 開始曾之發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cPsoPT16JE
(2) 2014/03/23 新聞追追追(約 7:30 開始曾之發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UfTIEkamD0
(3) 2014/03/24 新聞面對面(約 36:21 開始曾的發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xO9mqIIuw
(4) 2014/04/03 新聞面對面(約 3:20 開始曾的發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Fun4cEW3s
[4] 作者於1992年六至九月,在自立晚報烽火集,刊登一系列〈台灣反對運動反省系列〉的文章,分析當時急於執政的可能後果。後以〈金粉紅妝的形象〉結集於《童年與解放(左岸)》一書附錄。
[5]在日本軍國主義橫行無忌,血流成河的年代,渡邊一夫與其他有良心的日本知識份子,用這樣悲嘆的字句,寫下他們關注人類命運,反抗無知暴行的決心。
[6] 2008年,我有一篇筆談的專訪:〈教育前景與環境危機〉。全文上萬字。前半部談教育,登在中國時報。後半部談環境危機,提出動態理性的構想。http://www.tmitrail.org.tw/whunag/?p=62
知道柏瑜要代表綠黨,出來競選新北市的立委,心中但覺不忍。
她啊,才二十三歲!就決心要步入複雜艱苦的政治生涯。
去年太陽花學運中,我注意過一個女孩,站在麥克風前,肩披微紅的長髮,穿著一襲草綠色的夾克,眼神堅定、口才清晰。她也出現在電視的時論節目中,面對眾人,有條有理的論述什麽才是對的政治觀點。
半個多月前,她來到我僻居山中的農舍。那是一個下過春雨的午后,陪同前來的,有綠黨的老友根政與東漢。在陽台坐定,我看到的不是去年學運時面對龐大的國家機器,來回折衝的女將,而是一位清純的少女,稚氣未脫,僅僅山谷繚繞的美麗雲霧,已足夠叫她興奮久久。
她已決意出來參選,純然為著理想。我自願為她寫這篇推薦文,支持她,但也帶著慚愧。慚愧我們這一代人沒有替下一代打造一個像樣的環境,她們就已匆匆長大。慚愧我們這一代人留下一個是非不明的社會,卻要她們以血肉之軀去對抗國家機器,來喚醒我們的良知。現在她們更選擇政治作為志業,為了相對美好的明天。
我記得二十年前1994/4/10一次教育改造的大遊行中,我們的T恤背後寫著一句標語「為下一代而走」。今年2015,眼前的年輕人就是當時的下一代。現在他們已經長大,正在告訴我們什麽才是對的道理、什麼才是好的社會,並且勇敢的走到我們的前面。
柏瑜便在這行列的第一線。
二、
當然,慚愧不會是我支持柏瑜的關鍵。關鍵是年輕世代已經帶領台灣社會開始講道理。柏瑜與她的同伴是他們之中的佼佼者。一個社會開始講道理,這個社會就有了希望。
我並不是說,此前沒有人講道理。正好相反,歷史的任一時刻,都有一批人大聲或小聲的在講道理,只是通常他們是絕對少數。社會多數人聽不到他們的道理。但太陽花學運一夕之間點燃了台灣社會的理智。忽然有接近一半,甚至多於一半的人,用心在聼,在想,甚至自己也講起道理來。這是重要的成就,也是希望。
講立場容易,講道理難。很多人整天在公開或私下的場合,侃侃而談,講的都是立場,不是道理。講立場只要人云亦云就可以談個不休。但講道理,則需要來回辯證,從不同的立場,相互駁斥,尋找事實,客觀分析。
只有大家開始看事實,講道理,民主才有了內容,也才有機會深化。
1987年台灣解除戒嚴[1],台灣社會並沒有因此開始講道理,大家在迷霧中摸索的只是抽象的民主。主流媒體仍然壟斷輿論的平台、壟斷資訊、掩蓋甚至歪曲事實。記得嗎?1988那年五二O農民運動[2],無數人民被鎮暴警察打得遍體鱗傷,主流媒體卻誣指農民預謀暴力,載整車石頭上台北來丟警察,還準備火把、汽油彈。中研院與清大教授費心用科學方法求證,發覺這些指控皆子虛烏有。但求證的結論無法在主流媒體出現。那時還沒有網路可以突破主流媒體的謊言。人們只依賴主流媒體的報導在論斷是非。這樣的事件層出不窮,這樣的現象天天都在發生,五二O農民運動只是一個例子。統治者控制媒體,媒體捏造事實,控制輿論。
一個社會能講道理的基礎是根據事實,可是事實被扭曲、被掩蓋、被謊言取代,人們如何能做出正確的評斷?「雪亮的眼睛」終究是少數。即使到1990年代末期,甚至2010,戒嚴已經解除多年,統治者猶能依靠媒體、依靠謊言控制人們的大腦與喜惡,而贏得多數的選票。
記得嗎?更早的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自由中國事件、柏楊事件、中壢事件、美麗島事件…,每一事件發生,報紙與電視鋪天蓋地的輿論,盡是獨裁者的一言堂。即使在解嚴之後,勞工、農民、學生、婦女、環保人士…提出種種社會改革的民主訴求,一次次走上街頭…。這些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仍被指控為暴力,或以其他荒謬的名目構陷或嘲弄,藉此轉移焦點,避開訴求本身的討論。「講道理」這樣理所當然的事,在那樣的時代,沒有一點機會萌芽。民主只有空的殼子,徒具形式。
三、
時序推移,距離解嚴二、三十年過去。去年2014發生太陽花學運。3月18日學生們和平佔領立法院,目的在喚醒國人關注黑箱服貿的危機,並抗議統治者指令立委違法二讀服貿闖關。本身不守法的統治者仍然以「沒有法治就沒有民主」譴責學生不守法。僵持六天之後,學生進佔行政院,統治者見獵心喜,下令血腥鎮壓,並試圖炮製過去那套方法,指控學生暴力,模糊學生嚴正的訴求。
「什麼是暴力?!」曾柏瑜悲切而肅穆的質問。作為太陽花學運的媒體發言人,她出現在主流媒體的政論節目上。
躺在地上手無寸鐵抗拒驅離的學生是暴力;用警棍盾牌把學生打得頭破血流的鎮暴警察不是暴力?!打破幾塊門窗進入行政院靜坐的學生是暴力;但先驅趕媒體記者、後關起門來,對學生動用私刑的霹靂小組不是暴力?!
翌日行政院長高分貝譴責學生暴力,而對於鎮暴警察的血腥鎮壓,則公開宣稱:「不這樣做,愧對國人」。
注意這已經是解嚴二十七年後、經歷「民主先生」所誇耀的寧靜革命與兩次政黨輪替的2014年。
當千萬隻眼睛屏息靜氣澈夜不眠盯著血與哭喊的電視畫面,當曾柏瑜隔天帶著疲憊、痛苦與哀戚的神情要求重新定義暴力,一個講道理的時代正悄悄來臨。
四、
經過2009年以來,學生與一些NGO團體一連串衝撞保守勢力反民主的行動:從反媒體壟斷、野草莓、大埔事件、洪仲丘事件…到太陽花學運反黑箱服貿,年輕世代的抗議行動,配合他們透過網路講道理的聲音,突顯出統治者的顢頇,也喚醒了大眾。那些聲音指出台灣正快速在沉淪的民主,主張公開討論兩岸關係、財團暴利與社會正義,同時提出由下而上的人民監督與直接民主。這些論述經由一次次發生的事件,引起社會廣大的迴響。
到2014年3/23統治者濫用國家機器血腥鎮壓之後一個禮拜,五十萬人民身穿黑衣,手持太陽花靜黙的走上台北街頭,其中絕大多數是年輕世代。這是台灣有史以來最大的公民運動。謊言失效了,這次多數人民眼睛已經擦得雪亮。主流媒體迫於商業利益的需要,不再像過去一味體察上意,而必須開放民主討論的平台。同時網路是重要的介面。多年來年輕世代在網路上討論問題、分析事理、尋求證據、發現事實。
無遠弗屆、相互辯證的結果,年輕世代學會講道理。更因為講道理而容許不了謊言,他們付諸行動,帶領社會講道理。
終於多數人民不再相信統治者的一言堂,不再相信謊言。講道理的時代來臨了。
曾柏瑜是少數因研究服貿而看到服貿後果嚴重的人。早在太陽花學運之前,她便與伙伴們認真分析服貿,並深入討論民主與憲政的種種議題。學運二十三天,立法院現場不只成為民主抗爭的核心,它的四周更變成一所露天的民主學校。各方湧入的學生、教師與不同年齡層的人們在那裡熱絡的學習與討論、相互辯證。這些講道理的熱忱,散發開來,經由耳語、電視與網路,走進家家戶戶的客廳,滲入大街小巷的飯館與咖啡店。
服貿的利弊是什麼?服貿一旦實施,台灣經濟就會更好?以後會不會變成「老板是中國人,員工是台灣人?」服貿怎麼變成黑箱?為什麼擬訂過程不譲各行業的人知道?政府本身可以不守法?「當獨裁成為事實,革命便是義務」不會太激進嗎?
暴力是什麽?國家暴力就不是暴力?一個國家的法律,公民可以不服從嗎?「公民不服從」是什麽意思?什麼是世代正義?經濟與民主,什麼該優先?什麼是自經區?可以只有代議民主而不要直接民主嗎?無數的公共議題在每一個角落被談論、被分析。
一個社會一旦開始講道理,日子就回不去了。這股巨大的講道理的力量,在去年年底九合一大選時匯成江河,展現了人民的理智與判斷,保守勢力潰敗。終於台灣的社會開始有了希望。這是年輕世代用他們的熱情、理智與血肉之軀作出的重要貢獻。
五、
318太陽花學運之前,我對服貿與自經區一無所知,是318之後我才懂得這些即將改變台灣命運的政策,到底是什麼一回事。這次是講道理的年輕世代教育了我。
打過太陽花那場苦戰,曾柏瑜與她的同伴,又要一肩挑起另一場苦戰:代表綠黨參選新北市第11選區的立委。我不會勸柏瑜參選,因為我沒有道理叫年輕人再度犧牲自己安定平靜的生活,走上政治第一線。
但日前她來訪時,已下定決心參選。既已決意,我當然支持,因為尊重年輕人的志氣,更因為她們年輕世代的政治熱情,會帶來希望,讓台灣社會從講道理開始,把民主深化。
柏瑜在這選區競選的對手是羅明才,羅福助的兒子。這一選區是羅家的鐵票區,無疑的這將是一場艱苦的選戰。
「有沒有勝算?」我無法預判選情。但這是講道理的時代了,誰的志向與才智高,誰講的道理對,誰就有當選的機會,只要講道理的聲音能夠傳播出去。僅僅一年多前,誰料得到台灣的政治版圖會變成今日這樣生氣蓬勃?
只要是一對一,在野進步的力量不要分裂,她的機會是有的。只要有一些原來太相信舊勢力那套說辭的人,在這段時候,願意好好講道理,她的機會是有的。只要有更多年輕人出來投票,她的機會是有的。只要愛護自然的人,也關心政治,她的機會是有的。
環境與生態維護,指向土地的永續經營,我們怎麼使用這塊土地,這塊土地就會變成什麼樣子。政治決定我們怎麼使用土地,所以環保與政治密不可分。如果柏瑜代表綠黨當選立委,意謂環保將會受到國家更多的重視。
多少年來,許多愛護自然、支持永續經營的人們,為了維護生態與環境,不分藍綠作了很多努力,但成就極其有限,因為主政者從來就側重開發。民進黨(DPP)是妥協黨,國民黨則是百分之百的開發黨。台灣從城鄉到山野,開發之快,令人喟嘆。讓綠黨在立法院有幾個席次,扮演關鍵少數影響政策,對生態環保無疑的,是有積極的作用。
六、
朋友們一聽到柏瑜要參選立委,第一時間的問題是:「會不會太年輕?」
一般人普遍會有這種反應,尤其台灣社會一向是否定年輕人的。雖然外表上大家都怕老,喜愛打扮得年輕,但本質上這是個愛說教的老大社會。年輕的特質:好奇、冒險、創新與理想不被真正重視。好多年來,「現在的年輕人只會⋯」這類輕蔑加喟嘆的語句,經常掛在中老年人的口中。「草莓族」一度是年輕人的印記。直到這一兩年,年輕人仗著熱情與勇氣,闖出一片天,這類眨抑的話才稍見收斂。
對於年輕人不宜參選立委,一個比較持平的理由是:「年紀大一些,社會經驗多,待人處世比較週延。」但老實說,年紀大有利也有弊。利是週延甚至圓融,弊是傾向保守、顧慮多、利害糾葛深。如果不回到個人本身的條件,很難一概而論。
我認為真誠、理智、視野開闊,重視公益、又兼社會熱情,才是關鍵條件。
幾所重要大學人文社會的系所,近年培養出一批會思考又有淑世情懷的人才。曾柏瑜是其中之一。尤其社會學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研究直指核心,柏瑜來自社會學的科班,她的知識訓練更厚實了她看問題的基礎。
她的真誠、理智、視野、熱情都不成問題,遠遠好過檯面上許多中老年的政治人物。雖然與她,只有一面之縁,但學運期間我密切注意過她的言論及表現,在323學生處境最困厄的時刻,她心繫同伴安危,態度真摯,令人感動。面對保守勢力的圍勦,更沈著冷靜,說理清楚又切中要點。我在附註中列出幾個節目的連結,讀者不妨自行判斷[3]。
。。。。
事實上,相對於上一個世代的年輕人,這個世代的年輕人是比較真誠的。英文說:"Don't trust over twenty five." 意思是:二十五歲以上的人不能太相信。
但同樣是二十五歲以前,上一個世代與這一世代,人的心理品質還是不一樣。時常有人問我:「這個世代的台大學生,與之前的台大學生有什麼不同?」他們的眼神告訴我,他們想由我口中確認現在的學生太不用功,軟弱又缺乏毅力。但我看到的是另一個更深層的面向:真誠。
過去學生上台講專業的功課,講得好,台下學生通常沒有表情,有人心中還不服氣;講得差,台下偶而會有暗笑的聲音。但這一代學生不一樣,同學講得好,大家會高興的鼓掌,講得差,大家會相互支援,相互打氣。
這現象不難解釋。在資源匱乏的時代,人比較勤奮,但競爭相對激烈,人比人,明爭暗鬥是普遍現象。今天社會逐漸富裕,人變得比較寬容,而且會相互欣賞,相互合作。也因為這樣,人的品質提升,人際關係變得真誠。
回頭看看上一代的政治人物,有幾人能真誠的相互欣賞?像曾柏瑜這樣的年輕一代若參與政治,帶進來的是真誠,是講道理,台灣政治的格調也會提升。
就這個意義來說,年輕正好是加分。事實上不只在國內,近年世界各國年輕人問政有普遍化的趨勢。理由很簡單,由於網路普及,年輕人心智早熟,理想色彩鮮明,又少有利益糾葛。尤其今年五月,才20歲的英國女大學生Mhairi Black 擊敗工黨重量級人物,當選國會議員,最為人津津樂道。
七丶
「說年輕人有理想,但有理想的人有必要急著要競逐權力,追求名利?太陽花世代參選,會不會污染學運的淸純與理想?」這是朋友們質疑的第二個問題。
沒錯,下焉者藉政治追逐權力,中焉者獨善其身與政治保持距離,只有上焉者才把政治當作一種志業。
今天我們仍習慣把參與政治,尤其參選公職當作追逐權力與名利。這種看法是舊時代的遺緒。在獨裁統治之下,重要公職如中央官員民代或縣市長,是由上面分派或輔選的,主要任務是執行獨裁者的意志、不能有所作為,好處則是分享社會地位與特權。戒嚴中期之後,雖開放極少數的增額中央民代,亦只聊備一格,無濟於政事。在那樣的時代,人民自然把爭取重要公職,當作是追逐權力與名利。
但在民主社會,公職可以影響國家決策,為人民謀福利,所以透過參選,政治可以是一種志業。台灣社會的民主才剛起步,優秀人才參政的效果還未顯現,多數人對於參選難免負面。但民主要深化,一定要靠一大批有理想有視野又有思考力的人才進入政界,以政治為志業,民主政治才會逐步健全。
太陽花學運之後,年輕人體認到要改革政治,就要投身政治。看著曾柏瑜與她的同伴決心走上這條艱苦的漫漫長路,我們只有感謝她們,黙黙祝福她們,何忍以競逐權勢名之?
八、
新近崛起的第三勢力:時代力量、基進側翼、社會民主黨,加上原有的綠黨,試圖結盟,介入政治參選立委,給台灣人民帶來一股清新的希望。大家對第三勢力會賦予期待的原因是:這些人有理想。
但1970、1980年代許多人的理想凋落,今日第三勢力的人難道不會重蹈覆轍?」 這是朋友們擔心的第三個問題。
沒有人能替未來保證什麼。我們只能比較兩個時代的政治環境,從這裡去尋找信心。
早年的黨外人士與DPP黨員年輕時也都有崇高的理想。要注意:他們那時理想的高度,並不遜於今日第三勢力。
在獨裁的年代,理想背後還要有巨大的勇氣。刑求與牢獄之災,甚至家破人亡,是隨時要付出的代價。我們必須肯定當年的黨外與DPP對台灣民主的貢獻,是他們的理想、堅持與犧牲,突破戒嚴,造就了今日台灣的民主。只是那樣爭來的民主迄今沒有深化,他們之中有些人早年的理想失落,甚或變質,無法符合人民的期待。為什麼?
我從來不喜歡拿道德量尺去品評人,不喜歡動輒開口閉口藉「人性」兩字去數說人。因為談到道德就沒什麼好再談下去了;談到道德,大家就只搖頭感嘆,感嘆世風日下,同時暗示自己品格高尚。
其實人性不盡然只有醜陋。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聖與魔、善與惡、美與醜、正面與負面的兩種力量。這是古來東西方宗教的信念。上帝按照祂的形象造人,因此「每個人的身上都有神性」這個概念衍義成基督教的人文傳統。佛教亦承認每個人都有佛性,所以禪宗講「直指人心,立地成佛」。
好的客觀環境激發出人性中的正面力量,為社會帶來希望。「政治作為一種志業」的意涵,便是創造出這樣的政治環境。
相應的,理想凋落甚或變質,結構性的外在環境通常是主因。個人反而不是無意識,隨波逐流,就是無奈。在歷史的某些時刻,特定位置的個人,也許可以有所作為。但他可為而不為,並非人性醜陋的道德問題,而是認知上的局限。沒有足夠廣闊的視野,沒有足夠深刻的了解,他的言行格局就會停留在一定層次。
跳開道德批評,而就事論事,探討結構性的政治環境、辯證的看待歷史的細微,才能看到問題關鍵。
回顧二、三十年來民主運動的起落,直視其內因,多少是第三勢力未來之路的借鏡。
九丶
2015年的台灣社會已開始講道理,不同立場的聲音都可以攤開來相互對話,相互辯證。這提供了一個好的政治環境,使得深化民主的理想,有條件可以日益茁壯。固然社會本身是一個複雜系統,不同利益的糾葛、不同價值的交錯、不同認知的溝通,隨時都會使民主變調,使理想腐蝕。但講道理的政治環境至少是一個好的起點。這是今日第三勢力堅持理想的有利條件。
早期的DPP,即使到解嚴之後,每天都還在抗爭在救火,未有講道理的民主平台,雖自稱「民主進步黨」,但民主只是抽象,進步徒托空言。到了2000年僥倖取得政權,仍不幸是少數執政。
2000年首次政黨輪替,DPP取得政權,可是總統得票與立委席次皆未過半,絶對多數仍掌握在保守勢力的手中。這樣的少數執政無法貫徹民主改革,只好沿用舊勢力的陋習,透過底下利益交換才能推動一點政策。原來進步的政策,不是妥協就是胎死腹中。
可是為什麼造成少數執政?其背景是解嚴之後,DPP未曾深耕民主訴求,就急於執政。
1990年初,DPP的黨領導人公開宣稱:成立政黨的目的在於取得政權。可是DPP的民主理想是什麼?要改革什麼?要把台灣帶往何處?黨內沒有深入討論達成共識,人民也一無所知。當時很多人質問:「民進黨與國民黨有什麼差別?」
黨領導人說:「只有品質問題,沒有本質問題」。加上媒體仍然控制在舊勢力的手中,沒有公開講道理、討論民主改革的平台,民主的面目是模糊的[4]。對多數人民來說,民丶國兩黨只在爭奪權力,唯一的差異是統獨立場似乎不同。國民黨明白主張「統」,DPP好像傾向「獨」,但什麼是「獨」?怎麼「獨」?在1990年代,多數人民的國家認同還未經深思,慣性的偏向大中國意識,DPP無法公開表明「獨」的政治立場。
由於民主改革的訴求不清不楚,解嚴十多年,DPP並未取得多數人民支持。只因國民黨內部分裂,鷸蚌相爭,2000年DPP僥倖取得政權,但落得少數執政而寸步難行是必然的結果。這是DPP執政時期客觀環境的限制。
十丶
當人民再度將希望放在第三勢力與DPP的整合,更必須把時間拉長,檢視這幾十年來DPP從在野到執政所走過的路,也循此進一步探究理想凋落的背景。
事實上,從1986年突破黨禁建黨以來,DPP有三件事該做而沒做:
(1) 草根經營:1990年代開始,DPP為了早日執政,把選舉當成首要之務,因此無力深入基層發掘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得到草根支持;也未曾把具體明確的民主理想帶到基層,透過對話,提升基層的民主水平。有很長一段時間,DPP所謂「基層經營」只是仿效國民黨的老套,經營樁腳,目的在吸取選票;而非由下而上,健全民主基層細胞。一個政黨的民主訴求,重要的泉源來自草根。沒有好好經營草根,民主改革與人民需求脱節,人民對民主的認識也停滯不前,政黨的志業窄化成吸取選票,理想內容淘空,日久自然變質。
(2) 人才培育:幾十年來DPP追求民主與改革政治的訴求,吸引無數有理想的年輕人入黨,但DPP沒有一套人才培育的辦法與管道,譲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年輕人加入DPP之後,能否發揮抱負與潛能全憑運氣。投靠誰,誰就成了他未來的靠山。有一天靠山倒了,他先前的努力也付諸流水,因此山頭與派系林立。年輕人的民主理想被糟蹋成護主的忠誠。另外,因參政之後,除非現任公職或黨職,生活頓失著落,無法像一般人有固定薪水或生意可以養家活口,於是天人交戰,理想與麵包的矛盾易使理想變調。
(3)民主論戰:推動民主理想最關鍵的是:透過學習、思辨與對話,對內弄清楚所追求的民主,其內容是什麼;對外進行文化論戰,尋求人民支持,最後再轉成選票,變成政策。但DPP即使到2000年執政,也沒有費心去經營出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平台,在這些平台講道理、談事實,讓多數人從半個世紀的洗腦教育中醒來,同時經由對話與論戰,深化民主的內容,凝聚黨內外對民主與進步訴求的共識,當然也沒有意識到文化詮釋權的重要。相反的,保守勢力仍然控制主流媒體。民主與進步的理想,在輿論中節節敗退。舊勢力顛倒是非的保守言論,即使進入2010年仍居絶對優勢。
其他因如規範黨員政治獻金的來源,界定其流向屬公或私,也一直沒有處理,惹人物議。及至執政,遂向財團靠攏,迭有立場向右倾斜之譏。加上前述三件事該做而沒做,DPP的民主訴求虛泛無根,立場隨風搖擺,尤其遇到開發與環保之爭,經常一面倒向開發。
這些不利的政治現實,使民進黨一些擁有理想的個人,不易堅持理想,思維言行也與國民黨也漸趨一致,只是尺度深淺不一。改革者慢慢被「被改革者」同化,恰好應驗了「民進黨與國民黨的差別,不是本質問題,而是品質問題。」
當然,理想發霉也與個人的主觀條件有關。一個勤於思考、不斷反思的人,會更知道不忘初衷。介入政治一旦有了舞台與權力,人很容易自我膨脹。這是很多年來台灣政壇一個令人悲哀的現象。「看到自己」是唯一的藥方,也是每一個人永遠的課題,只是不限於以政治為志業的人。
持平而論,DPP黨內還是有許多令人敬重的人士,迄今仍堅持理想,努力不懈。我們探討的只是這二、三十年來民主進程內在的問題。
十一丶
今日第三勢力所擁有的條件,相對有利於理想的堅持。各政黨所標誌的民主訴求較為明確;輿論平台可以講道理的氣候也逐漸成形;而且各政黨成員所儲備的思考力與反思力,較為厚實。
2008年第二次政黨輪替,DPP士氣跌入谷底,中生代的新領導人,勇敢面對困境,試圖帶領DPP浴火重生。另一方面,國民黨重新執政,保守勢力仍驕橫如故,亂象叢生。年輕世代如夢初醒,藉由網路辯證與串連,一次次引發抗議行動,終於捲起龐大的人民力量。DPP經過七年的淬練,也重拾信心,由於新領導人的論述能力、人格特質及領導風格,與過去迥異,為黨注入新的活力。各方對2016第三次政黨輪替,期待日殷。
去年爆發318太陽花學運以來,經1129九合一大選到今天,台灣的民主運動已邁入新的紀元。第三勢力深化民主訴求,各政黨分別針對台灣主體、直接民主、公民社會、多元文化、社會民主、世代正義,以及維護自然環境等重要的進步訴求,明白表述,使民主運動的面目變得清晰,又多元生動。DPP則匯集幾十年民主運動所累積的血涙、汗水、見解與資源,想把訴求整合,把力量凝聚,並試圖以民主作為亮點,讓台灣走向國際社會。
過去台灣的政黨政治失靈,原因之一是兩大黨都是右派政黨、一為右派甚至是極右政黨,另一則為中間偏右,導致左右失衡。現今第三勢力提出中間偏左的種種訴求,多少會牽動DPP的偏右立場左移,並產生平衡的作用。
這樣的結合,不只充實DPP原先空泛的民主內容,更可以彰顯它進步的面目,使民主進步黨名符其實。
面對2016中央選舉,第三勢力與DPP必須超越本位主義,以大局為重。合則成,分則敗。2000年DPP少數執政、國民黨鷸蚌相爭的殷鑑不遠。這次若兩股在野力量整合,立委席次過半,進步的民主法案可望落實,第三次政黨輪替,便是大有可為的多數執政。這時台灣的民主才會真正步上軌道,公民社會的理想亦可逐日成形。
十二、
2015年台灣民主運動的前途出現曙光,這是前所未有的現象。柏瑜與她的年輕伙伴願意投身政治,我們感激之餘,更要珍惜她們的熱情。尤其柏瑜不只關懷民主,更關懷環境運動,代表綠黨參選。環境是目前亟需特別正視的議題。
就台灣民主運動來說,我們這一代人是冷漠無力的一代,而對待自然環境而言,我們則是人類歷史上最揮霍的一代。世代正義不只是經濟條件的不對等,更是自然環境的世代剝削。人必須與自然共生。我們這一代人過度開發,享用資源,大肆污染,留給下一代殘破的自然環境。迄今毫無悔意,甚至沾沾自喜,談到發展經濟就眉飛色舞。
地球暖化、極端氣候逐年劇烈,大自然反撲的腳步直直進逼,人類這物種會不會大滅絶?很多人心中嘀咕:「如果大滅絕是世界末日,一瞬間天崩地裂,所有人一起死亡,那沒什麼大不了,想開一點就是。」可是大滅絕並不是那樣的世界末日,而是天災地變此起彼落,資源逐步耗竭。為爭奪生存條件,戰火處處,弱肉強食,文明倒退,回到遠比野蠻時代更殘酷的日子,終至人吃人。慘絕人寰的過程將延續三、五十年。
今天我們是否已經越過不歸點(point of no return),步入大滅絕的不歸路?沒有人知道答案。唯一能挽救人類及自身文明的是理性。當我們已衣食無缺,就要回歸簡樸的生活,與自然和平相處。可是我們依然心存僥倖,愚昧無知的沈迷於經濟成長−再成長。
這是全球性的大問題,台灣只蕞爾一島,何能之有?或許有人這樣想。況且對於全球環境變遷,每一個國家立場不同,各有盤算,整合之事,談何容易?但地球只有一個,在自然大反撲之前,人類的命運是一體的。台灣不能自外於國際,不能仰賴大國去解決,不能推卸責任。試想:每天我們用心在撫育自家疼愛的小孩,為了什麼?不就希望他們有個平安美好的未來?可是我們又矇著眼睛,只顧揮霍與逃避,留給他們的未來一個悲慘無助的世界。到底我們在做什麼?
相對於民主運動逐日成熟,環境運動仍被主流社會視為邊陲。當前最被寄以重望的兩位民主領袖,對環境問題的嚴重性看來並無警覺。一位首都市長對社會與環境的關係,似乎未經深思。另一位總統候選人,則重經濟輕環保,一如當年的「民主先生」。她的經濟專業,多少模糊了她對環境的敏感度,也阻斷她去細想迫在眉睫的環境危機;這令人擔心的事實反映出:台灣社會就人與自然的關係,還停留在幼稚階段。
少子化的議題就明白透露這一切。少子化對短期經濟不利,但對環境明顯有利。只有人口大量減少,環境負荷才能減輕,這是延緩大自然反撲斧底抽薪的關鍵,也是難得的契機。可是基於經濟掛帥,不論在民主或反民主的陣營,鼓勵生育卻無異議的成為因應少子化問題的共識。
人類的理性有無可能挽救人類免於大滅絕的悲慘災難?我是悲觀的。但即使無望,悲觀主義者,仍然要匍匐前進,奮鬥到最後一刻。這是人作為人的條件[5]。
台灣社會必須嚴肅面對經濟與環境的矛盾,快速跳脫出幾十年來經濟至上的慣性思維。綠黨成立近二十年,長年為環境議題努力不懈,在太陽花學運中藉由反核議題與民主運動接軌,吸引年輕世代關注與投入。柏瑜及她的年輕伙伴,代表綠黨參選立委,是一個新的起點。
此時此刻,為了環境,我們至少能做也該做這件事:協助綠黨進入立法院,立法保護自然、節制這一代人的貪婪、防止過度開發。這樣急切的聲音在今天立法院仍然十分微弱,113席立委之中,綠黨仍然掛零,經濟開發還是絕對主流。
十三、
柏瑜一行離開我家農舍時,天已放晴,山谷雲霧亦開,青翠怡人。山景雖美,但極端氣候的陰影徘徊不散。這些年來,環境危機其實是我最擔心的事[6]。
送走一行人,途中根政私下同我說,柏瑜組織能力極強,思考力與行動力皆令人讚嘆。例如她年輕的團隊,白天行動、夜晚開會討論、分配工作,半夜該完成的就完成,做事明快,效率神速。
幾天前,台大一些學生來看我。我問:「柏瑜在新店這選區參選,你們會來幫忙嗎?」他們說會。沒錯,年輕世代已經成熟,她們有遠見,有能力,知道做什麼,又樂於合作。該是老一代交棒的時候了。
這是一條漫漫長路。祝福柏瑜與她們的政治志業。
[1] 此文依綠黨召集人李根政囑託,將推薦文放在台灣民主運動的脈絡中書寫,讓我有機會把許多思緒整合。
[2] 這是台灣解嚴後,最大的一次警民衝突。事件後據中研院許木柱,徐正光兩位教授召集組成的觀察小組報告:現場參與的民眾近一萬人。歷時十七小時,衝突不斷。尤其入夜之後,憲警失控,血光遍地,吶喊震天,哀號四起。翌日當局大肆逮捕,並藉一手壟斷之媒體指控:農民預謀暴力,在北上卡車裡預長石頭於大白菜中,而導演出一齣石頭記。經清華十一位教授,至所稱搬運石頭之二崙公墓,一指控情節現場做模擬實驗,發現指控情節不實。
[3] (1) 1. 2014/03/19 新台灣加油(約 1:10 開始曾之發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cPsoPT16JE
(2) 2014/03/23 新聞追追追(約 7:30 開始曾之發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UfTIEkamD0
(3) 2014/03/24 新聞面對面(約 36:21 開始曾的發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xO9mqIIuw
(4) 2014/04/03 新聞面對面(約 3:20 開始曾的發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Fun4cEW3s
[4] 作者於1992年六至九月,在自立晚報烽火集,刊登一系列〈台灣反對運動反省系列〉的文章,分析當時急於執政的可能後果。後以〈金粉紅妝的形象〉結集於《童年與解放(左岸)》一書附錄。
[5]在日本軍國主義橫行無忌,血流成河的年代,渡邊一夫與其他有良心的日本知識份子,用這樣悲嘆的字句,寫下他們關注人類命運,反抗無知暴行的決心。
[6] 2008年,我有一篇筆談的專訪:〈教育前景與環境危機〉。全文上萬字。前半部談教育,登在中國時報。後半部談環境危機,提出動態理性的構想。http://www.tmitrail.org.tw/whunag/?p=62
2015年3月23日 星期一
兩難的取捨 (2015.03.23)
受邀參加「五十聚會在台大」,我欣然答應的下一刻,便意識到校門口因興建人文大樓,延宕四年的兩難。
文學院空間嚴重不足,學校應該盡一切可能,早早提供空間,讓同仁與學生靜下心來從事研究與教學。這是大家共同的願望。
昨深夜接主秘林達德教授寄來相關資料,其中包括人文大樓的設計說明與學生會的聲明。從林主祕苦口婆心的解釋、學生會強調尊重校內民主的立場,都可以看出大家為解決文學院師生的困境,所做的努力,令人感佩。
目前文學院燃眉之急的需要,固然要面對,但純就台大校園長遠規劃的角度來看,人文大樓經四年討論,所做出的設計,還是明顯看出空間擠壓的缺陷。
與這兩年緊鄰辛亥路,蓋起社會科學大樓一樣,人文大樓也給人一種「台大建築物在向週邊溢出」之感,只能用突兀兩字形容。社科院向北溢出,人文大樓則向西。
同時以目前定案的量體,人文大樓確實像一塊巨大的積木,硬要擠入校門口旁的有限空間;與拐個彎越過內斂的校門口,在歷史中靜靜沈思的傅園毫不相稱。
我深深了解文學院師生流離失所之苦,但美感與歷史究竟是文學的核心。在兩難之間我們如何取捨?只有把時間尺度拉長,我們才恍然看出今日爭議的是非,在歷史中看到真實。
台大不只是1928年的台大,也不只是2015年的台大,它還會是2115,2215年的台大。親愛的今日的或明日的校友,牛津大學有多少年了?
張小虹教授與一些同學的努力與堅持,我尤其肅然起敬。我支持她們所提出的移地興建,如果執意在校門口蓋人文大樓,量體也要再大幅縮小,想想如何與傅園相稱。
楊校長就任不久,以他的平實、務實與視野,應可寄望他以他的新作風,協調出新的可能,儘早安頓文學院師生的去處,並傳承台大在歷史中雍容的、沈思的行跡。
本文刊登於蘋果日報《即時論壇》(2015.03.23)。
文學院空間嚴重不足,學校應該盡一切可能,早早提供空間,讓同仁與學生靜下心來從事研究與教學。這是大家共同的願望。
昨深夜接主秘林達德教授寄來相關資料,其中包括人文大樓的設計說明與學生會的聲明。從林主祕苦口婆心的解釋、學生會強調尊重校內民主的立場,都可以看出大家為解決文學院師生的困境,所做的努力,令人感佩。
目前文學院燃眉之急的需要,固然要面對,但純就台大校園長遠規劃的角度來看,人文大樓經四年討論,所做出的設計,還是明顯看出空間擠壓的缺陷。
與這兩年緊鄰辛亥路,蓋起社會科學大樓一樣,人文大樓也給人一種「台大建築物在向週邊溢出」之感,只能用突兀兩字形容。社科院向北溢出,人文大樓則向西。
同時以目前定案的量體,人文大樓確實像一塊巨大的積木,硬要擠入校門口旁的有限空間;與拐個彎越過內斂的校門口,在歷史中靜靜沈思的傅園毫不相稱。
我深深了解文學院師生流離失所之苦,但美感與歷史究竟是文學的核心。在兩難之間我們如何取捨?只有把時間尺度拉長,我們才恍然看出今日爭議的是非,在歷史中看到真實。
台大不只是1928年的台大,也不只是2015年的台大,它還會是2115,2215年的台大。親愛的今日的或明日的校友,牛津大學有多少年了?
張小虹教授與一些同學的努力與堅持,我尤其肅然起敬。我支持她們所提出的移地興建,如果執意在校門口蓋人文大樓,量體也要再大幅縮小,想想如何與傅園相稱。
楊校長就任不久,以他的平實、務實與視野,應可寄望他以他的新作風,協調出新的可能,儘早安頓文學院師生的去處,並傳承台大在歷史中雍容的、沈思的行跡。
本文刊登於蘋果日報《即時論壇》(2015.03.23)。
訂閱:
意見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