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者的教育觀是「人與人爭」、是競爭、是評比,透過競爭評比去壓迫孩子學習。後者則為「人與事爭」,讓孩子的心力直接投入事情本身,「想把事情做好」是他學習的動力,他不必隨時被評比,被要求把別人比下去。人與人爭的地方,不只是學生,教師也一樣,人會陷入痛苦和扭曲。人與事爭,學生可以把他的心力投入文明的創造活動,自由的發展他自己,教師的努力也才有真正的喜悅與成就感。這才是正常的教育。
(2010 年初夏,中國時報訪談 2030 年教育及環境前景)
採訪/中國時報*
受訪/黃武雄
採訪形式/e-mail 對談
Q:20年後,在2030年代的台灣,你理想中的學校是什麼樣子?
2030年,我希望台灣一般的學校,能真的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不再是管理者。學生學東西不是為了應付考試、為了與人競爭、為了以後升學,而是為了興趣。大人們願意用比較開明的態度瞭解並尊重孩子,看到每一個孩子的潛能,與孩子做朋友,與孩子討論問題,而不是隨時準備說教。教師在學校不用花很多時間心力在考試、評分、比賽、獎懲、維持秩序、寫報告寫計畫,只為了向上級交代。他們可以用全副精神帶引學生學習、打開視野、討論與思辨。教育資源直接用在學生與教學之上。換句話說,那時台灣的學校,情況與今天歐美一般公立學校相當,教育正常化了,學生的心智也得到充分釋放。今日台灣的中小學教育,從中央到地方,從地方到學校現場,大部分教育人員的時間精力,都耗在人力規劃、人的分類分等分級,耗在如何透過考試壓力使學生學習、如何透過管理使學生的人格行為受到規範;可是教育工作者的本份,原本是在協助學生打開經驗世界,發展學生獨立思辨的能力,以促發其心智成熟。這是兩種不同的教育觀。我希望20年後,我們的社會能夠捨棄前者,認真經營後者。
前者的教育觀是「人與人爭」、是競爭、是評比,透過競爭評比去壓迫孩子學習。後者則為「人與事爭」,讓孩子的心力直接投入事情本身,「想把事情做好」是他學習的動力,他不必隨時被評比,被要求把別人比下去。人與人爭的地方,不只是學生,教師也一樣,人會陷入痛苦和扭曲。人與事爭,學生可以把他的心力投入文明的創造活動,自由的發展他自己,教師的努力也才有真正的喜悅與成就感。這才是正常的教育。
Q:你認為學校教育的功能和目的是什麼?
很多年前,我去加州,搭著家姐開的車。車停在紅燈前,斑馬線上慢條斯理走過一個黑膚女人。家姐忽然說:「你看那她那種自在又自信的樣子,我很少在台灣人身上看到這種神情。」家姐在美國加州的一所公立小學教了二、三十年的書,她說她的班上不論黑白,很多孩子整天都是帶著這種神情在上課。
「妳認為在台灣人身上很少看到這種神情,同我們的教育有關嗎?」我問家姐。「當然!我們小時候的教育是壓抑的。功課與規矩,時時刻刻盯著我們,我們不能放開自己,長大之後,那些影響還一直烙印在我們身上,我一生都試著在掙脫。我很羨慕班上的那些孩子。」她這樣說。
台灣有很多人確實是過得不自在又缺乏自信的,但我們很少人這樣看到自己。能意識到我們正在用同樣的教育,使我們的孩子在複製我們自己的人更少。
我年輕時,最喜歡 Krishnanmurti 的說法,他說教育的目的,在於免除人的恐懼,人越了解世界、了解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越能免於恐懼。可是現實的教育是人學得越多,越恐懼。因為我們只在孩子身上堆積一些缺乏意義,又不經反思的知識,要他們堆積這些知識,去擁有地位與財富,結果呢?人越擁有,越怕失去,因此心裡越是恐懼。現在我年老了,基本上還是認同他的這種說法,只是我更深一層去思索人存在於這世間的原始動力,人要「維生」當然是最根本的,誰都希望生活能過得不錯,但人參與世界,與世界「互動」,並由自己「創造」出一些東西,藉此溶入文明的創造活動,對人內心的滿足也同等重要,它們一樣都是人天生的需求。「維生」、「互動」與「創造」,這三樣內在的需求能夠均衡發展,人日子便會過得自在愉快,心智也才會趨於成熟,這時所謂的「競爭力」自然會好起來。只是我們的社會是患了嚴重的「維生肥大症」,在成長的過程中,互動與創造的渴求,被扭曲或被壓抑了,人就變得怪怪的。多數人縱使後來有了財富地位,也一樣缺少一些重要的東西。從小就在過度競爭的環境中長大,會使人隨時懷疑自己的能力,沒有真正的自信。
我們因為不了解小孩(雖然我們都一度是小孩),所以經常低估小孩,誤以為要管教、要緊盯功課,孩子才會變好,也才會學到東西。其實小孩參與世界的熱情(「互動」)與「創造」的欲望是天生的,這便是他們學習知識的內在動力,可是我們卻急著要抹煞他們身上這些最珍貴的特質,硬要用升學與謀求好出路(「維生」)的壓力去逼迫他們學習,這是錯的,而且事倍功半,甚至使他們因挫折而抗拒知識。這只反映了我們無知的在複製自己所受過的教育罷了。想想看,我們這些大人,除了專業或工具書之外,離開學校之後,是不是很少再碰書本?這種知識倦怠症,就是因為我們自己也受這樣的教育長大的。多反思我們自己,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
當然,有一件事需要特別著力。文明的主要特徵是抽象,小孩的抽象能力並非天生,必須刻意培養。我認為學校教育的功能,主要是打開學生的經驗世界,所謂「知識」,其實就是在不同時空之下的人或人們身上,一些特別值得提煉,而且經過提煉的經驗。但種種經驗是紛雜的,孩子的經驗世界打開了,就要靠抽象能力去整合,使它們對自己產生意義。所以學校教育也要培養學生的抽象能力,因為抽象能力就是整合經驗的能力。
但誰都不知道如何教抽象能力。「語文」(尤指書寫)與「數學」因為本身便抽象化、系統化,人長久浸淫其中,便有培養抽象能力的作用;同時語文與數學又是進入文明社會的兩種必要的語言(一為人文語言,一為自然語言,前者用來與別人溝通,後者則與自然),所以孩子必須好好學習語文與數學。可是一般時候,孩子對抽象化、系統化的東西,都會格格不入,因為抽象不是早期人類的祖先就具有的東西,而是文明變得精緻之後,才發展出來的。我們必須瞭解人的幼兒一樣有這種先天的限制,循循善誘,用心協助小孩走進抽象世界。
我的意思是,很多時候,小孩不喜歡做功課,例如不喜歡寫字,或做數學題目,只因他們不容易熟習那些人為的語法規則。這些規則相對來說,是抽象的,是不自然的,他們看不到意義與目的,所以就引不起興趣,甚至會抗拒。可是他們內心是真正喜歡學習,喜歡知識的,他們始終有「參與世界」的熱情。大人不瞭解這關鍵性的差異,才會以為對小孩要強迫學習,要建立紀律。
舉個例子說,魔術方塊的數學是很難的,大人能不套公式,全靠自己解出的少之又少,但幾乎所有的小孩拿到魔術方塊都會想試著玩,而且很快便沈溺其中(直到發現它實在太難才放棄─我講的不是依照公式在比速度的那種玩法)。原因是魔術方塊的遊戲「規則」很清楚,遊戲的「目的」也一句話就說明白。但數學的規則與目的,卻需要學習一二十年,才搞得清楚。這是小孩為什麼對數學卻步的理由,但他們並不是不喜歡數學「創造性的的內涵」本身。魔術方塊的現象,告訴我們:孩子的本性是熱愛數學的
學校教育除了上述一經一緯,打開經驗世界與培養抽象能力這兩件事之外,第三件事便是留白,讓小孩有自主的空間,摸索思辨、嘗試錯誤。
Q:你為2030年台灣教育所描繪出來的這番圖象,對你來說,背後是有一套教育哲學的,但你認為我們的社會是不是準備好要迎接它了?
我所描繪的,其實也不是什麼理想教育的圖象,它只是歐美一般公立學校在對待孩子的方式而已。歐美也有很多體制外的、崇尚某種理想教育的學校,像夏山、Salisbury、華德福等,但我上面所談的只是一般公立學校對待小孩的方式而已。我們很多人花大錢把孩子送到國外讀書,就因認同這種教育方式,為什麼我們不在自己的國家用這樣的方式辦教育?像美國競爭那樣激烈的社會,他們並不會把競爭帶到中小學的校園裡,因為他們比我們瞭解小孩,他們知道要保護小孩在成年之前不受競爭評比的扭曲,慢慢發展自己,長大了才會有所謂的競爭力。
我們卻怕自己的小孩輸在起跑點上,希望孩子長大有競爭力,就要早早逼他承受激烈競爭,因為我們凡事還停留在「巫醫思考」,不深入複雜現象,只習慣用「類比」,吃肝補肝,吃腦補腦,希望孩子以後變成什麼,現在就立即要他接受什麼。一個常見的說法是,小時偷東西,長大了就會偷盜。可是偷東西是因小孩還沒有私有財產的觀念,就像一些部落的族人一樣,這沒什麼對錯,很多部落財產是公有的。如果小孩在我們這種社會長大,他有機會慢慢看,慢慢想,便會弄清楚私有財產的觀念,自然長大就不會偷盜。我當然瞭解,這些年受到全球化的競爭壓力,歐美的公立學校也有在開倒車的趨勢,有些學校也在吵競爭力,但究竟他們的文化比較成熟,反對短視的在孩子身上施加壓力的聲音,還是教育界的主流。我們的社會普遍不瞭解小孩,用太多功課把小孩時間佔滿,小孩的想像力,創造力都會減弱,長大反而會便笨,至少腦筋會僵硬。人是活的,是不斷在變的,小時嘗試錯誤,自由摸索,長大了才會思辨,才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不會人云亦云,這樣也就有競爭力。競爭力是自然的產物,不必把自己弄得緊張兮兮。我談的只是平凡的道理。台灣的社會對於接受正常的現代教育,是不是準備好了?我並不樂觀,但我接受妳的訪談,不斷重覆我說了幾十年的話,就希望我們儘早準備好。
Q:這些牽涉學校教育的本質問題,您在「學校在窗外」一書中有更完整的探索,然而,這些根本性的理念和價值,一直難以透過教改來實現。近日您在「教改中的左與右」一文中指出,台灣社會缺乏左翼的反省和思維,因此,教改的發展最後仍被「菁英主義」及「文憑主義」所吞噬。
過去這十五年正值資本主義的高度全球化,貧富差距急遽擴大,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很多人歸咎教改不僅未能擺脫升學主義,反而深化了貧富之間的鴻溝,甚至有人開始懷念當年的大學聯考,認為既然無法擺脫升學主義,倒不如回歸當年的大學聯考,至少,來自經濟弱勢家庭的學生還有藉聯考翻身的機會。這種一筆勾銷,回到過去的態度,過度簡化問題,根本無濟於事。如果說台灣社會缺乏多元價值,在這樣的土壤上,自然只會長出「菁英主義」、「文憑主義」的惡果,那要打破這個惡性循環,該從哪裡下手呢?
您在「教改中的左與右」一文中有提到融合左右的第三條路,作為下一波教改的論述基礎,可以請您談談第三條路的理念嗎?
台灣民主化了,國家重要的決策,一般會取決於社會主流的意見。如果主流意見看不到問題,政府決策的品質也會偏差。十多年來教改的方向,未能適切抓到核心問題,就是一例。四十七年的戒嚴使台灣長期處在封閉狀態,除了經濟發展之外,台灣社會在文化與思想方面是停頓的,這塊土壤只右不左,連帶的,兩三個主要政黨的政治立場都偏右。我的意思是,社會主流的世界觀是右的,所以政策也都偏右。左與右之間的差異,不只是一般階級立場的認同,更代表兩種不同的世界觀。
左的世界觀,著重結構性,不認為許多現象是任意的,是不相關的。底層結構的問題不解決,現象不會普遍改善。例如說,有教育部長一上台就積極推動閱讀運動。學生能培養出大量閱讀的習慣,十分重要,但推廣閱讀不能由上而下,變成一個文化運動,因為這種文化運動無法紮根,風一吹就散了。作為部會首長,該做的是處理結構性的問題:先普及城鄉的社區圖書館,把圖書館內外弄得很舒適,同時改善圖書管理的態度,大幅增加開放時間。另一方面,努力減輕學生功課壓力,讓學生課餘有多一點的自主時間,去圖書館看書與借書。這時下放資源,讓民間配合學校及社區圖書館,推展相關活動,閱讀就會慢慢紮根。在西方甚至日本,一般成人無論年齡,經常手不釋卷,台灣則普遍患了「知識倦怠症」,知識份子也只讀專業與工具性的書,這現象的背後是有結構因素的。但先從改善與普及社區圖書館做起,是長久之計。結構性的問題不容易處理,但傾國家之力,一年兩年半不到,五年十年,逐步累積就可以耳目一新。
教改的問題,也是這樣,教育最需要多元化,因為每一個孩子,成長背景、經驗、性情、興趣、與可能的發展都不一樣,每一位教師亦然。但因為升學供需失調,大家對升學的機會與公平性非常敏感,於是多元教學,一綱多本,多元的入學方案,立即遭到質疑。升學供需是結構問題。結構問題不認真解決,台灣的教育永遠無法改善。可是右的世界觀不承認這件事,社會主流相信上智下愚,相信家長的升學觀念改變,就好辦了。所以我們不會傾國家之力,為下一代打造出一個正常教育的大環境。
關於左右辯證的第三條路,我已經寫了長文,分析左與右的關鍵性差異,這是人類思想哲學的兩大主流。長話短說很容易招致誤解,要弄清楚它,希望能詳讀我的文章。大體說來,「左」除了結構性之外,承認世界是變動的,也相信對於人的心智,後天的影響遠大於先天。「右」則反過來,相信任意性、回遡性與先天性。在社會層次上,我是偏左的,但在個人層次,許多時候我會偏右,因為精神與意志對個人來說,可以有很大的作用,可以激發人潛在的、豐沛的生命力。從上述左右的特徵,可導出,「左」著重「平等」,因此重視社會正義,「右」則重視「自由」,不止精神自由,也包含經濟自由。
從這樣的左右辯證的觀點出發,在教育領域中,我反對人力規劃,傾向讓每一個人有充分的自由與資源,盡量發揮他的潛能。教育要培養的是成熟的心智,不是國家經建的人力。
妳提到如何實踐的問題,這當然是最重要的。但一個民主國家的政策,要做大幅度的改變,是需要等待時機的,因為在「平常時候」,政策只在反映社會主流的意見。根據經濟學的所謂中間選民原則median voter theorem,政策的屬性通常會傾向於保守。但1994年410教改運動過後的一兩年間,是難得的、可以放手改革的時機,因為當時民心傾向大幅度的改革,而不太在意改革的內容。這時位處要津的菁英,是有很大的空間,去推動進步的政策,可惜把這大好時機錯過了。
但現在是「平常時候」,教改若要有出路,只能回到社會主流的世界觀本身去討論。觀念的改變最難,這是無可奈何的,但要創造媒介。1998年,那時教改已失去契機,我與一些朋友轉而推動社區大學,就是要促成全面性的社會學習,讓眾人透過瞭解、討論與思辨,重新認識世界,認識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因而檢視,並重構自己的世界觀。可是社區大學十二年來,在某些方面雖蓬勃發展,可惜也因一直受制於社會主流強固的「菁英主義」,一開始便被歸類為非正規教育,無法頒授學位,而不易提升知識水準,進行知識解放。
台灣是需要一段自我啟蒙的階段,種種改革才不致於原地踏步,社會與文化才能脫胎換骨。我分析「左與右的世界觀」,其實是為了讓人們在重新檢視世界觀的時候,有一個參考座標。要促成公眾觀念的改變,需要創造環境、事件或議題,從觀念對立的衝突中,去引發公共思辨。前時透過十二年國教的遊行,我藉機寫了「教育複製」的文章,就為了提醒社會菁英深入一點去思考教育的本質。今年七月要舉辦的全國教育會議,也是發展公共論述的時間點。
Q:你對教育的理念我很認同,像是:不應該只在複製上一代的思維、要發展孩子獨立思考及創造的能力、要為孩子留白等。在社會主義國家崩解之後,資本主義似乎得到了全面的勝利,甚至在前幾年福山提出了歷史終結論,左翼的路線如今不再是打造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而只是用來修正或矯正資本主義,使其能夠永續發展。在現代的資本主義世界,其內在規律就是要追求經濟不斷的成長,這也成為現代國家的最重要任務。因此,教育自然脫離不了這個大結構的要求,經過這麼多年,這些要求早已內化成每個家庭對孩子的期待。然而,經濟成長可以是透過剝削、污染和掠奪來達成,不過,無限的生產力也可以是因為人類擁有不受限制的創造力及想像力,所以可以達成永續的經濟成長。所以,有獨立思考能力,有創造力的孩子,才會是未來最具競爭力的。台灣過去的經濟是建立在低廉的(各種)成本和代工上頭,所以,對未來人力的期待也是一部這樣體系下的生產機器,如果台灣想升級,想轉型,當然在教育上也應該改變。
我完全同意你的觀點: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發展他們的創造力,才能因應未來經濟發展的需要。想想西方教育,給孩子很多遊戲與自由探索的時間。從表面上看,他們在中小學的課業表現不如東方。但他們長大之後,所創造出來的經濟產值、文化產值、學術產值,卻遠遠優於東方。遊戲本身就會發展人的分析力與創造力(近年,美國加大 Berkeley本校一位心理學家 Alison Goptnik,做了很多可靠的實驗在證實這件事)。我們傳統的看法,認為遊戲只是荒嬉課業,至今這個錯誤的看法,仍然普遍流行。
在大學裡,我們同事有時會聊到這樣的事:我們小時用幾倍於西方小孩的時間在做功課,但長大後,在同時代的學者中,絕大部分重要的東西,卻是西方人做出來的,從好的文學藝術的作品、社會科學重要的理論,到自然科學突破性的研究,大多數是他們的成果。當然我們也有少數很傑出的工作,但成就與付出不成比例。想想看,今天我們在傳授的,經常是他們創造出來的東西,可是我們曾經耗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在讀書,難道東方人天生比西方人笨?絕不,是我們的教育自小壓抑了我們的創造力與想像力。到頭來,因著作權而賺取的天文數字的利益,都流向西方。這事情的是非利弊這樣顯然,可是我們的社會主流毫無覺悟。問題在於我們只知複製自己的經驗,把自己的不安全感投射在下孩子的身上,低估孩子、限制孩子。
至於福山主張:「左」翼已不足輕重,今後難以再與「右」的資本主義相頡抗。做這樣的論斷是因他對問題太簡化了。對於他的論點,已有很多人反駁,尤其來自左派的論述。我在這裡補充一個未被提過、而涉及環境的論點。資本主義主張無盡開發,本質上是擴張主義(expansionism),它的邏輯,是把人置於經濟體系之中,加以分工化,片面化,技術化,藉此達到較高的經濟效用。相對於「右」的片面觀,「左」則因其重視結構性,對事情看法著重整體了解。這種整體觀,使人重視自然資源的保留,以求人類文明的永續。「保留主義」(conservationism),如「綠」色環保力量的興起,與「紅」色草根力量的結合,變成「偏左」的重要訴求。這種訴求強烈質疑資本主義的大肆擴張,並提倡用社會福利對抗市場經濟,這條陣線已成為「左」與「右」的決戰點。
福山的說法太受制於傳統對「左」派的界定,又忽視資本主義剝削大自然的危機,才會看不到這個新的決戰點。很顯然,資本主義無法這樣膨脹下去,因為大肆剝削大自然的結果,催使大自然的反撲迫在眉睫,資本主義不可能是永遠的勝利者。如果偏左的保留主義來不及制止資本主義的擴張,人類連同整部珍貴的文明便會從地球上消失。
這兩三年氣候變遷的劇烈,已經是個嚴重的警訊,可惜目前人類不是無動於衷,就是束手無策。世界是不斷在變動的,這變動的幅度可以巨大到人類這個物種在幾十年內,便會悲慘的滅絕。
Q:你很悲觀嗎?
是的,我看不出人類的理性有可能解除大自然反撲的危機。「左」從來就是少數,能真切掌握「左」所蘊含的辯證本質的,更是少數中的少數。但解決環境問題,卻需絕大多數人的合作。
二十世紀後半,人類的生產力大幅提高,生活資源富裕,相對的也緩和了階級矛盾。進入二十一世紀,全球化的經濟擴張,刺激了人們毫無節制的消費,並加速對大自然的掠奪。明明全球氣候變遷日形劇烈,但有多少人能自動放棄眼前生活的舒適,例如放棄開車,放棄逛街購物?今天全世界六十多億人口密密麻麻的分佈在地球每一個角落,其中至少有十五億以上的人口,每一個人所消耗的能源、所製造的污染,就比十八世紀,一個享用大莊園及其眾多奴僕人力的貴族所揮霍的更多。而其他四十多億的人口,每天在努力的,就是向那十五億人看齊。想想看,這樣的一個超級的物種,還能夠在地球上存活多久?
台灣到了這幾年,終於步上少子化的新階段,可以藉機減少人口,可是整個社會卻驚慌的叫喊「人口老化」,政府也大肆再鼓勵生育,原因都為了經濟擴張,這也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們對待問題片面化、技術化,而無法整體了解的態度,尤其是知識菁英。理性褪色為狹窄的工具理性,失去十八世紀啟蒙時期批判反思的光芒。很多人以為大自然的反撲,就像天塌下來一樣,一夕之間,大家同歸於盡,人類灰飛湮滅;既然世界末日是無法避免的宿命,何懼之有?
事實上,大自然的反撲,不是一瞬間就吞噬一切,而是一步步慢條斯理的:災難此起彼落,資源漸漸枯竭,文明倒退,秩序崩解。國與國之間、一城一鄉之間、人與人之間,變成弱肉強食,人類將走回野蠻時代,卻比早期的野蠻時代更慘無人道,最終是人吃人。這種黑暗恐怖會拖延三、五十年,終至人類滅絕。我很希望這番話不過是危言聳聽,希望事實會光明得多,希望人類的理性,終究會解除大滅絕的災難。
但人類有這樣光明的未來嗎?恐怕理性是無能為力的,因為多數已有足夠生活資源的人,不會願意放棄今日生活的舒適,不會願意回到往昔過著儉約的生活,而還處於貧窮的人,不會也不該放棄追求較好的生活。以人類今日高度的生產力,要分配好資源,維持儉約,但免於飢寒的生活,與大自然和平相處,不是不可能的。可是這就違反了資本主義的邏輯,也與現有的國家運作相抵觸。國家的界線,使得明明這是地球村的共同問題,但各國眼前利益不同,爭吵不休,無法團結起來共同去解決。
如果人們警覺到人類行將滅絕的危機,至少在理智上,能了解經濟不能無限制擴張,那麼有一種理性,也許有助於人類逃脫滅絕的命運。那是一種「動態理性」,屬於「辯證理性」的一個面向。
前面我說過,理性是無能為力的,那指的是大家日常在運用的「靜態理性」。的確,多數人不可能放棄現有的物質享受,但其中一個原因是:「我不開車不吹冷氣,我一個人辛苦把生活過得儉約,並無補於事,其他人還是在開車在吹冷氣,無數工廠還是在大肆污染,人類還是一步步在走向滅絕。」這種心理非常普遍,但如果未來確定是有希望的,人們看得到自己今天的儉約,正在替未來的希望鋪路,看得到個人是可以有作為的,那麼會有一些人自願放棄眼前的享受,並逐步擴散到多數人。
舉個例子說,如果有個具有足夠影響力的國際組織,公開發聲,向各國人民號召,徵求各國一開始有百分之一的開車族,為了人類的生存,為了自己下一代的活命,於某年起自願放棄開車,並宣稱隔年徵求自願不開車的人數,將擴及百分之五,以後逐年增加,五年十年之後的目標是車輛減少到目前的五分之一,並將匯集這股壓力,施加於各國政治實權人物。這樣的訴求,有可能會得到響應。不開車慢慢形成一種風氣,也變成一種道德壓力。
這只是舉個例子,其他像減少消費,減少垃圾,反對開發,反對經濟持續擴充,與提倡節育等等,都可以循此概念,動態發展,而不是大家都束手無策,坐以待斃。
事情也不一定由國際組織來推動,各地區、各國,都可以局部的做,只是範圍要夠大,才能激起希望。提倡由個人做起,是不通的,是唯心主義空泛無力的道德勸說。
你會說我想的是天方夜譚,但不這樣想,我們還能怎麼辦?骨子裡我是無比悲觀的,只是在悲觀中,還想找出一絲希望。這種動態理性,如果能夠激發出來,便是一股可能帶來希望的力量。總要想想辦法,讓大家一起尋找希望。
最後的機會,我相信:只有訴諸恐懼不敢生小孩,雖然這種作法與我一貫的態度相違背。大家因恐懼資源即將枯竭,恐懼世界末日即將到來,而不敢生小孩(注意這是自願而非被強制),讓地球上的人口快速從六十多億降到十億以下。
但連這樣的可能,也是奢望,因為大家還心存僥倖,可是地球對人類發出的警訊,又已進入倒數計時。我們倉惶上路,又要與極其有限的時間賽跑。
若萬幸人類因此逃得過浩劫,這條路也走得無比荒謬而反諷。人類整部文明,便為了要脫離恐懼而發展起來,最後卻依賴恐懼解救了人類。好笑吧,荒謬吧。
(*本文前半部刊載於中國時報2110年9月25日,A2全版。中時高有智,何榮幸及魏婉玲策劃,當時立委鄭麗文採訪。後半部則未公開披露。)
2012年12月16日 星期日
2012年9月6日 星期四
〈Champa花〉—譯泰戈爾詩(之七)
假如我變成一朵Champa.
只是為了好玩,
我長在花樹的高枝
笑著 搖曳在風裡
叫著 跳舞在新綠的葉叢
妳認得我麼?母親。
妳四處找我:「孩子,你在哪裡?」
我會噤不出聲 暗自竊笑,
狡黠的綻開我的花瓣,
伸出頭偷看妳忙著工作。
沐浴後妳肩上披著濡濕的頭髮,
走過Champa花樹下
來在妳祈禱的中庭
妳會吸進花的香,但意想不到
那香味是來自妳的孩子。
午飯後妳坐在窗邊
閱讀《羅摩耶那》
樹蔭落在妳的黑髮與雙膝
我便把我小小的身影投射在妳的書頁
恰恰在妳正誦讀的字句。
但妳猜得出
那正是妳孩子小小的身影?
入夜妳提燈走向牛棚
我將忽然跳落在妳的面前。
「頑皮的孩子,你去了哪裡?」
「不告訴妳,媽媽。」
我又變回妳的孩子
央求妳為我說個故事。
~黃武雄 2012/08 譯自泰戈爾《新月集》
譯註:我於十九歲初讀泰戈爾此詩,印象深刻。雖然糜文開的中譯文稍嫌散漫,泰戈爾原詩的結尾亦顯得無力,尤其末句更屬多餘,但整首散文詩的意象鮮明生動,仍讓人難忘。當時曾畫一張圖,描繪著變成 champa 花的孩子投他小小的身影在他母親閱讀 Ramayana 的書頁,
惜該畫已不知所終。又,譯詩對結尾的順序稍作變動,讓詩句較為緊湊。
原詩英文版(泰戈爾親譯)
THE CHAMPA FLOWER*
Supposing I became a champa flower,
just for fun,
and grew on a branch high up that tree,
and shook in the wind with laughter
and danced upon the newly budded leaves,
would you know me, mother?
You would call,
"Baby, where are you?"
And I should laugh to myself
and keep quite quiet.
I should slyly open my petals
and watch you at your work.
When after your bath,
with wet hair spread on your shoulders,
you walked through the shadow of the champa tree
to the little court where you say your prayers,
you would notice the scent of the flower,
but not know that it came from me.
When after the midday meal
you sat at the window reading Ramayana,
And the tree's shadow fell over your hair and your lap,
I should fling my wee little shadow on
To the page of your book, just where you were reading.
But would you guess that
it was the tiny shadow of your little child?
When in the evening
you went to the cow-shed with the lighted lamp in your hand,
I should suddenly drop on to the earth again
And be your own baby once more,
And beg you to tell me a story.
"Where have you been, you naughty child?"
"I won't tell you, mother."
That's what you and I would say then.
* fr. Rabindranath Tagore’s “THE CRESCENT MOON” (translated from the original Bengali by the author,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13)
只是為了好玩,
我長在花樹的高枝
笑著 搖曳在風裡
叫著 跳舞在新綠的葉叢
妳認得我麼?母親。
妳四處找我:「孩子,你在哪裡?」
我會噤不出聲 暗自竊笑,
狡黠的綻開我的花瓣,
伸出頭偷看妳忙著工作。
沐浴後妳肩上披著濡濕的頭髮,
走過Champa花樹下
來在妳祈禱的中庭
妳會吸進花的香,但意想不到
那香味是來自妳的孩子。
午飯後妳坐在窗邊
閱讀《羅摩耶那》
樹蔭落在妳的黑髮與雙膝
我便把我小小的身影投射在妳的書頁
恰恰在妳正誦讀的字句。
但妳猜得出
那正是妳孩子小小的身影?
入夜妳提燈走向牛棚
我將忽然跳落在妳的面前。
「頑皮的孩子,你去了哪裡?」
「不告訴妳,媽媽。」
我又變回妳的孩子
央求妳為我說個故事。
~黃武雄 2012/08 譯自泰戈爾《新月集》
譯註:我於十九歲初讀泰戈爾此詩,印象深刻。雖然糜文開的中譯文稍嫌散漫,泰戈爾原詩的結尾亦顯得無力,尤其末句更屬多餘,但整首散文詩的意象鮮明生動,仍讓人難忘。當時曾畫一張圖,描繪著變成 champa 花的孩子投他小小的身影在他母親閱讀 Ramayana 的書頁,
恰恰在妳正誦讀的字句。
惜該畫已不知所終。又,譯詩對結尾的順序稍作變動,讓詩句較為緊湊。
原詩英文版(泰戈爾親譯)
THE CHAMPA FLOWER*
Supposing I became a champa flower,
just for fun,
and grew on a branch high up that tree,
and shook in the wind with laughter
and danced upon the newly budded leaves,
would you know me, mother?
You would call,
"Baby, where are you?"
And I should laugh to myself
and keep quite quiet.
I should slyly open my petals
and watch you at your work.
When after your bath,
with wet hair spread on your shoulders,
you walked through the shadow of the champa tree
to the little court where you say your prayers,
you would notice the scent of the flower,
but not know that it came from me.
When after the midday meal
you sat at the window reading Ramayana,
And the tree's shadow fell over your hair and your lap,
I should fling my wee little shadow on
To the page of your book, just where you were reading.
But would you guess that
it was the tiny shadow of your little child?
When in the evening
you went to the cow-shed with the lighted lamp in your hand,
I should suddenly drop on to the earth again
And be your own baby once more,
And beg you to tell me a story.
"Where have you been, you naughty child?"
"I won't tell you, mother."
That's what you and I would say then.
* fr. Rabindranath Tagore’s “THE CRESCENT MOON” (translated from the original Bengali by the author,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13)
〈孩子天使〉—譯泰戈爾詩(之六)
他們喧鬧與吵架
他們猜疑與絕望
他們不知要爭論到幾時。
讓你的生命走入他們之中
猶如一道晨暉,我的孩子,
安定而純潔
讓他們由此歡欣而平靜。
他們因貪婪與嫉妒而變得殘酷
他們的語辭有如隱藏的刀刃
因嗜血而飢渴。
去吧,走入他們不快樂的心
我的孩子。讓你柔和的眼神
落在他們身上,彷彿黃昏寬恕的和平
覆沒白日的喧囂
讓他們看到你的臉,我的孩子
因此而看到萬物的意義
讓他們愛你,也彼此相愛。
來吧,在無垠的懷裡坐下
我的孩子,日出時敞開你的心
像果樹上滿滿的花朵
日落時低下你的頭
在靜默中修畢一日的虔誠。
~黃武雄 2012/08 譯自泰戈爾《新月集》
THE CHILD-ANGEL*
They clamour and fight,
They doubt and despair,
They know no end to their wranglings.
Let your life come amongst them
Like a flame of light, my child,
unflickering and pure,
And delight them into silence.
They are cruel in their greed
and their envy,
Their words are like hidden knives
thirsting for blood.
Go and stand amidst their scowling hearts,
My child, and let your gentle eyes
fall upon them like the forgiving peace
of the evening over the strife of the day.
Let them see your face, my child,
And thus know the meaning of all things;
Let them love you and thus love each other.
Come and take your seat
in the bosom of the limitless, my child.
At sunrise open and raise your heart
like a blossoming flower,
and at sunset bend your head
And in silence complete the worship of the day.
* fr. Rabindranath Tagore’s “THE CRESCENT MOON” (translated from the original Bengali by the author,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13)
他們猜疑與絕望
他們不知要爭論到幾時。
讓你的生命走入他們之中
猶如一道晨暉,我的孩子,
安定而純潔
讓他們由此歡欣而平靜。
他們因貪婪與嫉妒而變得殘酷
他們的語辭有如隱藏的刀刃
因嗜血而飢渴。
去吧,走入他們不快樂的心
我的孩子。讓你柔和的眼神
落在他們身上,彷彿黃昏寬恕的和平
覆沒白日的喧囂
讓他們看到你的臉,我的孩子
因此而看到萬物的意義
讓他們愛你,也彼此相愛。
來吧,在無垠的懷裡坐下
我的孩子,日出時敞開你的心
像果樹上滿滿的花朵
日落時低下你的頭
在靜默中修畢一日的虔誠。
~黃武雄 2012/08 譯自泰戈爾《新月集》
THE CHILD-ANGEL*
They clamour and fight,
They doubt and despair,
They know no end to their wranglings.
Let your life come amongst them
Like a flame of light, my child,
unflickering and pure,
And delight them into silence.
They are cruel in their greed
and their envy,
Their words are like hidden knives
thirsting for blood.
Go and stand amidst their scowling hearts,
My child, and let your gentle eyes
fall upon them like the forgiving peace
of the evening over the strife of the day.
Let them see your face, my child,
And thus know the meaning of all things;
Let them love you and thus love each other.
Come and take your seat
in the bosom of the limitless, my child.
At sunrise open and raise your heart
like a blossoming flower,
and at sunset bend your head
And in silence complete the worship of the day.
* fr. Rabindranath Tagore’s “THE CRESCENT MOON” (translated from the original Bengali by the author,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13)
〈禮物〉—譯泰戈爾詩(之五)
我要給你禮物,
我的孩子,
因為我們都在
漂泊 於世界之河。
我們的生命將紛披離散,
我們的愛 將被遺忘,
但我不致愚蠢到 以為
禮物能夠收買你的心。
年輕是你的生命,
你的路途遙遠。
在一個乾旱的日子
你一口飲盡 我們給過你的愛
而轉身離去。
你有你的遊戲
與你的玩伴。
那有什麼不好,如果你
無暇想念我們。
是的,我們老了,
有足夠的閒暇
數計過往的日子,
在我們心裡 撫愛那些
從我們的手中 永遠消逝的東西。
河水一路吟唱 向前奔流,
沖潰一切障礙。
但山岳駐足
靜靜咀嚼記憶 用愛
遙送她遠行。
~黃武雄 2012/08 譯自泰戈爾《新月集》
原詩英文版(泰戈爾親譯)
THE GIFT*
I want to give you something,
my child, for we are drifting
in the stream of the world.
Our lives will be carried apart,
and our love forgotten.
But I am not so foolish as to hope
That I could buy your heart with my gifts.
Young is your life, your path long,
and you drink the love we bring you
at one draught and turn and
run away from us.
You have your play and your playmates.
What harm is there if you have no time or
thought for us.
We, indeed, have leisure enough
in old age to count the days that are past,
to cherish in our hearts what our hands
have lost forever.
The river runs swift with a song,
breaking through all barriers.
But the mountain stays and remembers,
and follows her with his love.
* fr. Rabindranath Tagore’s “THE CRESCENT MOON” (translated from the original Bengali by the author,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13)
我的孩子,
因為我們都在
漂泊 於世界之河。
我們的生命將紛披離散,
我們的愛 將被遺忘,
但我不致愚蠢到 以為
禮物能夠收買你的心。
年輕是你的生命,
你的路途遙遠。
在一個乾旱的日子
你一口飲盡 我們給過你的愛
而轉身離去。
你有你的遊戲
與你的玩伴。
那有什麼不好,如果你
無暇想念我們。
是的,我們老了,
有足夠的閒暇
數計過往的日子,
在我們心裡 撫愛那些
從我們的手中 永遠消逝的東西。
河水一路吟唱 向前奔流,
沖潰一切障礙。
但山岳駐足
靜靜咀嚼記憶 用愛
遙送她遠行。
~黃武雄 2012/08 譯自泰戈爾《新月集》
原詩英文版(泰戈爾親譯)
THE GIFT*
I want to give you something,
my child, for we are drifting
in the stream of the world.
Our lives will be carried apart,
and our love forgotten.
But I am not so foolish as to hope
That I could buy your heart with my gifts.
Young is your life, your path long,
and you drink the love we bring you
at one draught and turn and
run away from us.
You have your play and your playmates.
What harm is there if you have no time or
thought for us.
We, indeed, have leisure enough
in old age to count the days that are past,
to cherish in our hearts what our hands
have lost forever.
The river runs swift with a song,
breaking through all barriers.
But the mountain stays and remembers,
and follows her with his love.
* fr. Rabindranath Tagore’s “THE CRESCENT MOON” (translated from the original Bengali by the author,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13)
2012年5月26日 星期六
海濱的晨歌
那位長髮姑娘
端坐在沙灘。
看海的背影,
一度迷住了
在晨霧中散步的我。
就像羅蕾萊的石巖,
攝去多少水手的心魂。
姑娘的前方飄著幾縷炊煙,
好似她一邊吹笛
一邊在等待食物煮熟。
我移步接近才知
她是身形巨大的漂流木堆。
她偎坐的圓木,
另一端背後
躱著照顧薪火的男孩。
男孩抬起頭
一臉蒼白的茫然。
我轉向樹林離去
聽到身後裊裊的笛音。
(2012.5.27 晨於 English Bay in Vancouver, CA)
2012年3月16日 星期五
譯泰戈爾詩-之三
旅人,你一定得走麼?
夜晚如此清寂
黑暗昏睡在樹林 悄無聲息。
陽台的燈盞輝煌 花朵芬芳,
孩童們還醒著 眼睛明亮。
這是你上路的時刻,
旅人,你一定得走麼?
我們並未伸出懇求的手臂
攬住你的雙腳,
你的門敞開,
你的馬已套上轡鞍 佇立在門口。
如果我們曾擋住你的去路,
那不過是以我們的歌,
如果我們曾挽住你回來,
那不過是以我們的眼神。
旅人,我們無力留住你,
我們擁有的 不過是眼淚。
是什麼樣澆不熄的火焰
閃耀在你的眼中?
是什麼樣抑不住的熱情
流淌在你的血液?
黑暗中有什麼在召喚著你?
你凝視天空的星辰,
讀出什麼樣的訊息?
以蓋上火印 封存的咒語,
夜晚潛入你的心
靜默而詭異。
如果你不在乎聚會的歡樂,
如果你疲憊的心 尋求的只是安靜,
我們將熄掉燈火 停奏琴音,
靜坐在黑暗 在蕭瑟的樹葉聲中,
讓慵懶而蒼白的月色 洒在你的窗前。
啊!旅人,來自午夜的
是什麼騒動的靈魂
驅策著你上路 走向遠方?
原詩英文版(泰戈爾親譯)
Traveller, must you go?
The night is still and the darkness swoons upon the forest.
The lamps are bright in our balcony, the flowers all fresh, and
the youthful eyes still awake.
Is the time for your parting come?
Traveller, must you go?
We have not bound your feet with our entreating arms.
Your doors are open. Your horse stands saddled at the gate.
If we have tried to bar your passage it was but with our songs.
Did we ever try to hold you back it was but with our eyes.
Traveller, we are helpless to keep you. We have only our tears.
What quenchless fire glows in your eyes?
What restless fever runs in your blood?
What call from the dark urges you?
What awful incantation have you read among the stars in the sky,
that with a sealed secret message the night entered your heart,
silent and strange?
If you do not care for merry meetings, if you must have peace,
weary heart, we shall put our lamps out and silence our harps.
We shall sit still in the dark in the rustle of leaves, and the tired
moon will shed pale rays on your window.
O traveller, what sleepless spirit has touched you from the heart
of the mid-night?
夜晚如此清寂
黑暗昏睡在樹林 悄無聲息。
陽台的燈盞輝煌 花朵芬芳,
孩童們還醒著 眼睛明亮。
這是你上路的時刻,
旅人,你一定得走麼?
我們並未伸出懇求的手臂
攬住你的雙腳,
你的門敞開,
你的馬已套上轡鞍 佇立在門口。
如果我們曾擋住你的去路,
那不過是以我們的歌,
如果我們曾挽住你回來,
那不過是以我們的眼神。
旅人,我們無力留住你,
我們擁有的 不過是眼淚。
是什麼樣澆不熄的火焰
閃耀在你的眼中?
是什麼樣抑不住的熱情
流淌在你的血液?
黑暗中有什麼在召喚著你?
你凝視天空的星辰,
讀出什麼樣的訊息?
以蓋上火印 封存的咒語,
夜晚潛入你的心
靜默而詭異。
如果你不在乎聚會的歡樂,
如果你疲憊的心 尋求的只是安靜,
我們將熄掉燈火 停奏琴音,
靜坐在黑暗 在蕭瑟的樹葉聲中,
讓慵懶而蒼白的月色 洒在你的窗前。
啊!旅人,來自午夜的
是什麼騒動的靈魂
驅策著你上路 走向遠方?
~黃武雄譯自泰戈爾《園丁集》(Rabindranath Tagore,《Gardener》Sect.63)
原詩英文版(泰戈爾親譯)
Traveller, must you go?
The night is still and the darkness swoons upon the forest.
The lamps are bright in our balcony, the flowers all fresh, and
the youthful eyes still awake.
Is the time for your parting come?
Traveller, must you go?
We have not bound your feet with our entreating arms.
Your doors are open. Your horse stands saddled at the gate.
If we have tried to bar your passage it was but with our songs.
Did we ever try to hold you back it was but with our eyes.
Traveller, we are helpless to keep you. We have only our tears.
What quenchless fire glows in your eyes?
What restless fever runs in your blood?
What call from the dark urges you?
What awful incantation have you read among the stars in the sky,
that with a sealed secret message the night entered your heart,
silent and strange?
If you do not care for merry meetings, if you must have peace,
weary heart, we shall put our lamps out and silence our harps.
We shall sit still in the dark in the rustle of leaves, and the tired
moon will shed pale rays on your window.
O traveller, what sleepless spirit has touched you from the heart
of the mid-night?
2012年2月26日 星期日
譯泰戈爾詩-之二
啊!告訴我,
為什麼他們把我的房子
蓋在通往巿場的路上?
他們把滿載的船隻
停泊在我的樹下。
他們來來去去,任意遊蕩。
我坐著,看著他們,
時間一寸寸消磨。
把他們趕走我做不到。
我的日子就這樣
一天天流逝。
不分日夜
他們的腳步踩在我的門前。
我無力的叫喊:
"我不認識你們。"
他們之中,
有些人我的手指認識,
有些人我的鼻翼認識,
我血管中流淌的血液
似乎認得他們,
我的夢熟悉他們。
把他們趕走我做不到。
"進來吧,任誰願意的,
進來!"
清早,寺廟的鐘聲叮噹,
他們來到我的門前,
手提著筐籃,
他們的腳如玫瑰般紅潤,
晨曦泛映在他們的臉上。
把他們趕走我做不到。
我招呼他們說,
"到我的花園
採集花朵,到這裡來。"
正午,宮殿的大門
鑼鼓響起。
我不知道為什麼
他們離開工作,
徘徊在我的樹籬。
他們髮上的花朵
蒼白而枯萎,
他們笛子的聲音
細弱而低微。
把他們趕走我做不到。
"院子的樹蔭涼爽,
來吧,我的朋友們,進來。"
夜晚,
林中的蟋蟀唧唧不停,
誰來在我的庭院,輕叩我的門窗?
我看不清他的臉,他一言不發,
四周籠罩著天空的寧靜。
把他趕走我做不到。
我盯著他靜默在黑暗中的臉,
一寸寸的流逝,如夢的時間。
*譯註:
他們是誰?
泰戈爾這首詩,與我前譯 “黃昏將盡汝髮將白"的那首,意境不同。
前詩是迎向世界,這首則彎入內裡。
朋友們讀詩時或許匆匆掠過,以為敘詩的是同一悲憫之心。這與我的
理解有些出入。
詩中他們是誰?
我的理解,是人的原欲與夢:
他們的腳如玫瑰般紅潤,晨曦泛映在他們的臉上...他們之中,有些人我的手指認識,有些人我的鼻孔認識...正午,他們髮上的花朵枯萎,他們笛子的聲音細微...亱晩,誰軽叩門窗?一言不發,靜黙在黑暗中的臉是夢,是人的慾念,與自我血肉相連。 (黃武雄)
英文版原詩(泰戈爾親譯):
Ah me,
why did they build my house by the road to the market town?
They moor their laden boats near my trees.
They come and go and wander at their will.
I sit and watch them;
my time wears on.
Turn them away I cannot. And thus my days pass by.
Night and day
their steps sound by my door.
Vainly I cry,
"I do not know you."
Some of them
are known to my fingers,
some to my nostrils,
the blood in my veins
seems to know them, and
some are known to my dreams.
Turn them away I cannot. I call them and say, "Come to my house
whoever chooses. Yes, come."
In the morning the bell rings in the temple.
They come
with their baskets in their hands.
Their feet are rosy red.
The early light of dawn is on their faces.
Turn them away I cannot. I call them
and I say,
"Come to my garden to gather flowers. Come hither."
In the mid-day the gong sounds at the palace gate.
I know not why they
leave their work and
linger near my hedge.
The flowers in their hair are
pale and faded;
the notes are
languid in their flutes.
Turn them away I cannot. I call them and say, "The shade is cool
under my trees. Come, friends."
At night the crickets chirp in the woods.
Who is it that comes slowly to my door and gently knocks?
I vaguely see the face, not a word is spoken, the stillness of the sky is all around.
Turn away my silent guest I cannot. I look at the face through
the dark, and hours of dreams pass by.
為什麼他們把我的房子
蓋在通往巿場的路上?
他們把滿載的船隻
停泊在我的樹下。
他們來來去去,任意遊蕩。
我坐著,看著他們,
時間一寸寸消磨。
把他們趕走我做不到。
我的日子就這樣
一天天流逝。
不分日夜
他們的腳步踩在我的門前。
我無力的叫喊:
"我不認識你們。"
他們之中,
有些人我的手指認識,
有些人我的鼻翼認識,
我血管中流淌的血液
似乎認得他們,
我的夢熟悉他們。
把他們趕走我做不到。
"進來吧,任誰願意的,
進來!"
清早,寺廟的鐘聲叮噹,
他們來到我的門前,
手提著筐籃,
他們的腳如玫瑰般紅潤,
晨曦泛映在他們的臉上。
把他們趕走我做不到。
我招呼他們說,
"到我的花園
採集花朵,到這裡來。"
正午,宮殿的大門
鑼鼓響起。
我不知道為什麼
他們離開工作,
徘徊在我的樹籬。
他們髮上的花朵
蒼白而枯萎,
他們笛子的聲音
細弱而低微。
把他們趕走我做不到。
"院子的樹蔭涼爽,
來吧,我的朋友們,進來。"
夜晚,
林中的蟋蟀唧唧不停,
誰來在我的庭院,輕叩我的門窗?
我看不清他的臉,他一言不發,
四周籠罩著天空的寧靜。
把他趕走我做不到。
我盯著他靜默在黑暗中的臉,
一寸寸的流逝,如夢的時間。
~黃武雄*譯自泰戈爾《園丁集》(Rabindranath Tagore,《Gardener》Sect.4)
*譯註:
他們是誰?
泰戈爾這首詩,與我前譯 “黃昏將盡汝髮將白"的那首,意境不同。
前詩是迎向世界,這首則彎入內裡。
朋友們讀詩時或許匆匆掠過,以為敘詩的是同一悲憫之心。這與我的
理解有些出入。
詩中他們是誰?
我的理解,是人的原欲與夢:
他們的腳如玫瑰般紅潤,晨曦泛映在他們的臉上...他們之中,有些人我的手指認識,有些人我的鼻孔認識...正午,他們髮上的花朵枯萎,他們笛子的聲音細微...亱晩,誰軽叩門窗?一言不發,靜黙在黑暗中的臉是夢,是人的慾念,與自我血肉相連。 (黃武雄)
英文版原詩(泰戈爾親譯):
Ah me,
why did they build my house by the road to the market town?
They moor their laden boats near my trees.
They come and go and wander at their will.
I sit and watch them;
my time wears on.
Turn them away I cannot. And thus my days pass by.
Night and day
their steps sound by my door.
Vainly I cry,
"I do not know you."
Some of them
are known to my fingers,
some to my nostrils,
the blood in my veins
seems to know them, and
some are known to my dreams.
Turn them away I cannot. I call them and say, "Come to my house
whoever chooses. Yes, come."
In the morning the bell rings in the temple.
They come
with their baskets in their hands.
Their feet are rosy red.
The early light of dawn is on their faces.
Turn them away I cannot. I call them
and I say,
"Come to my garden to gather flowers. Come hither."
In the mid-day the gong sounds at the palace gate.
I know not why they
leave their work and
linger near my hedge.
The flowers in their hair are
pale and faded;
the notes are
languid in their flutes.
Turn them away I cannot. I call them and say, "The shade is cool
under my trees. Come, friends."
At night the crickets chirp in the woods.
Who is it that comes slowly to my door and gently knocks?
I vaguely see the face, not a word is spoken, the stillness of the sky is all around.
Turn away my silent guest I cannot. I look at the face through
the dark, and hours of dreams pass by.
社大十年「鳥瞰圖」
frog 不是像中國文化裡頭所說的井底之蛙。正好相反,frog 處在研究的第一線上,非常犀利、非常深入地去了解世界,儘管是局部的世界;bird 則在天空飛翔,牠看到的東西,相對模糊,但因為牠全面俯瞰,牠知道如何把不同的事物連結在一起。bird 看問題的角度,比較是抽象的;frog 則對具體而特殊的事物,提供銳利的觀察。
講者:黃武雄教授(09/05/04 志恒謄寫、筱雯整理部分摘錄。2012/02/21 黃武雄定稿)
bird 跟 frog 的差異,就 Freeman Dyson 看來,bird 是巨觀的,牠飛在空中,俯瞰地面,把不同的事物聯繫起來。frog 是微觀的,牠近距離的在小小的世界裡經營、發掘,仔細觀看並深入了解牠生活周遭的一切、牠聞到土地與花的芬芳、看到蝴蝶蜜蜂在花叢裡追逐。
就 Dyson 的定義來說, frog 不是像中國文化裡頭所說的井底之蛙。正好相反,frog處在研究的第一線上,非常犀利、非常深入地去了解世界,儘管是局部的世界;bird 則在天空飛翔,牠看到的東西,相對模糊,但因為牠全面俯瞰,牠知道如何把不同的事物連結在一起。bird 看問題的角度,比較是抽象的;frog 則對具體而特殊的事物,提供銳利的觀察。
今天政大成立了這個中心,就表示 bird要結合 frog去追尋社大的理想,為台灣的社會學習開創出一個新的紀元。學術界就像 bird,剛才政大吳校長所說的,學術界要融入,融入土地,這個概念非常重要。政大這隻 bird要進入社大領域,進入無數隻 frogs在第一線經營了十年的社大領域,一起經營民間的社會學習,bird與 frog相輔相成,本身就有非凡的意義。
政大會加入這樣的工作,教育部會支持這樣的工作,背景是很早以前,大家就多少一起參與過frog的工作。教育部吳財順次長剛才談到對社大的一些看法,包含「學校即生活,生活即學校」,讓我想起早在1998年很多社大都還沒誕生之前,他便跟當時的社教課課長、及林副縣長,幾次來找我一起討論台北縣五所社大的籌備工作,他很早就認同社會學習這個概念。
同樣的,在座政大的很多朋友們,其實也都是社大早期的創建者,例如顧忠華教授、鄭同僚教授、馮朝霖教授,幾位先生1998年就以個人的力量,在社大開課,並為社大的開拓及實踐工作努力至今。所以今天大家來在政大濟濟一堂,攜手合作,其實只是水到渠成。差別是今天這樣的一個場合,政大願意用體制,用institution的力量深入社大,協助社大品質的提升及全面發展,讓bird 與frog 正式結合。
最早幾年,我自己也從事frog 的工作,可是由於健康的關係,不久便退了出來。第一線的工作承蒙很多熱心的朋友們接手,繼續努力,終於有了今天遍地開花的成果。這些年我自己僻居山中,逐日跟社大的發展脫節,也因此失去了frog 對具體事物的嗅覺。
詹志禹院長與政大中心的幾位朋友們誠摯的邀我過來談幾句話,我只能從最早規劃社大時所持的bird的立場,從結構面,提出一些社大發展的困境,來跟大家討論。同時也對過去十年稍作俯瞰性的回顧,短短三十分鐘裡頭,我盡可能擇要說明。
(2009/04/24(五) 於政治大學社區學習研究發展中心揭牌典禮演講詞)
講者:黃武雄教授(09/05/04 志恒謄寫、筱雯整理部分摘錄。2012/02/21 黃武雄定稿)
一
二十世紀重要的物理數學家 Freeman Dyson,最近在美國數學會出版的 Notices 上面寫了一篇文章,標題是"Birds and Frogs",亦即「鳥與青蛙」。在那篇文章裡,他從近代科學的發展,來說明誰是 birds?誰是 frogs?他先說,法蘭西斯‧培根 (Francis Bacon)是 frog,也就是青蛙;笛卡爾(Descartes)是 bird,是鳥;然後,Hilbert,也就是1900年那位在國際數學會議上,提出23個重要問題,對二十世紀數學的發展影響極其深遠的Hilbert,是 bird;Besicovitch是青蛙;Hermann Weyl是 bird;Von Neumann,這個二十世紀的數學神童 Von Neumann是 frog。至於 Freeman Dyson自己呢?他自稱是 frog。
bird 跟 frog 的差異,就 Freeman Dyson 看來,bird 是巨觀的,牠飛在空中,俯瞰地面,把不同的事物聯繫起來。frog 是微觀的,牠近距離的在小小的世界裡經營、發掘,仔細觀看並深入了解牠生活周遭的一切、牠聞到土地與花的芬芳、看到蝴蝶蜜蜂在花叢裡追逐。
就 Dyson 的定義來說, frog 不是像中國文化裡頭所說的井底之蛙。正好相反,frog處在研究的第一線上,非常犀利、非常深入地去了解世界,儘管是局部的世界;bird 則在天空飛翔,牠看到的東西,相對模糊,但因為牠全面俯瞰,牠知道如何把不同的事物連結在一起。bird 看問題的角度,比較是抽象的;frog 則對具體而特殊的事物,提供銳利的觀察。
今天政大成立了這個中心,就表示 bird要結合 frog去追尋社大的理想,為台灣的社會學習開創出一個新的紀元。學術界就像 bird,剛才政大吳校長所說的,學術界要融入,融入土地,這個概念非常重要。政大這隻 bird要進入社大領域,進入無數隻 frogs在第一線經營了十年的社大領域,一起經營民間的社會學習,bird與 frog相輔相成,本身就有非凡的意義。
政大會加入這樣的工作,教育部會支持這樣的工作,背景是很早以前,大家就多少一起參與過frog的工作。教育部吳財順次長剛才談到對社大的一些看法,包含「學校即生活,生活即學校」,讓我想起早在1998年很多社大都還沒誕生之前,他便跟當時的社教課課長、及林副縣長,幾次來找我一起討論台北縣五所社大的籌備工作,他很早就認同社會學習這個概念。
同樣的,在座政大的很多朋友們,其實也都是社大早期的創建者,例如顧忠華教授、鄭同僚教授、馮朝霖教授,幾位先生1998年就以個人的力量,在社大開課,並為社大的開拓及實踐工作努力至今。所以今天大家來在政大濟濟一堂,攜手合作,其實只是水到渠成。差別是今天這樣的一個場合,政大願意用體制,用institution的力量深入社大,協助社大品質的提升及全面發展,讓bird 與frog 正式結合。
最早幾年,我自己也從事frog 的工作,可是由於健康的關係,不久便退了出來。第一線的工作承蒙很多熱心的朋友們接手,繼續努力,終於有了今天遍地開花的成果。這些年我自己僻居山中,逐日跟社大的發展脫節,也因此失去了frog 對具體事物的嗅覺。
詹志禹院長與政大中心的幾位朋友們誠摯的邀我過來談幾句話,我只能從最早規劃社大時所持的bird的立場,從結構面,提出一些社大發展的困境,來跟大家討論。同時也對過去十年稍作俯瞰性的回顧,短短三十分鐘裡頭,我盡可能擇要說明。
訂閱:
意見 (Atom)